大学生毕业感言
生活散事
来到昆工之前时根本没讲过普通话,跟人沟通都成问题。第一次开班会时班主任要求每个人都上台讲几句话,记得那次我没说到几个字就下来了。后来大二大三时和北方同学接触很多,让我普通话流利了不少,到现在别人都听不出我的四川口音了。在昆工遇到的第一个同学住我隔壁,他说我俩第一次见面时我闹了很多笑话,我们后来成了很好的兄弟,他让我比其他省外同学提早听懂了云南话。
第一次和宿舍山西的兄弟去7#楼计算中心上网时,都不会开电脑,以为很复杂,由于系统当时相对于是强大的Windows 2000,我们几下就会了。大二时同学给了个QQ号码,于是“刁虫”开始成为我的网名,后来一直没变;研一时,外教要求有个英文名字,我索性把“刁虫”译为“DTUNG”来敷衍。还好没迷上网络游戏,只略懂“CS”、“暗黑”和“极品飞车”之类,后来基本是“斗地主”。大家普遍觉得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跟上了信息时代的节奏。
学生生活有时很精彩,常常因为单身而枯燥。枯燥时常去“双白”转转:“白龙村”和“白泥山”。常常一个人在7#楼房顶看夕阳,看了几年的领悟残留到现在的只有:新迎周围环境变化还是大的。
大学期间总体低调,波澜起伏的行动未曾有,让我时常怀遗憾,没有发挥少年狂;那些花儿的故事很依稀,带给了我心灵的大启发。本科毕业很难忘,以后人生中关系最到位的我想应该还是大学同学。
附寄 七彩云南
常常躺在1#楼北侧草地上欣赏这边的天,这边的云。更精彩的朴实的多彩的民风我是到研究生期间才慢慢去观瞻的。滇池戏鸥、风花雪月、东巴古韵和雨林孔雀,着实让远道的客人迷恋。这也足以成为我毕业后根植红土,情系有色的一个强大的缘由了。
结束了7年的昆工的求学生涯,讲讲自己在昆工的点点印记。
一 母校.昆工
2002年仲夏,我首次踏上火车,离别火热的巴渝大地,来到蓝天碧云下的红土高原。
刚到昆工的几天,就把三个校区转了一圈:首先坐车到了莲华,被告知信自学院在新迎。报完名,旋即陪同高中同窗去白龙报道。当时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大概觉得莲华树很多,新迎人很少,白龙路很烂。
记得当时知晓学校简称“昆工”时,和高中同学大笑了一阵,都觉得这名字有意思,大笑之后,便彻底是昆工2002版的人了。
大二时候知晓了“红土”,在上面经常看到关于昆工官方的和民间的典故,发现有很多热爱昆工的老师和同学,在他们的感召下我也逐渐加入到他们行列之中。
在这学校里留下了不少感动和遗憾:
2003年“非典”,学校为每个人发了块吾生平第一块校牌,戴着很新鲜。
2004年学校建校50周年校庆时,学校终于有了校训,换了新校标。观看了50周年庆典专题片,为昆工的过去骄傲了好一阵。
2005年底,学校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那几天真难忘,要是学校天天像那井井有条的风气多好!
2006年9月,成为学校2006版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第一次见到了戴院士、校长和书记。
2008年6月,看到戴院士为学校争取211,联合省内的两院院士致函省政府,竭力为学校奔走,戴老说:“昆工成为‘211’是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我有信心!”,真令人感动。
同年8月参观了呈贡校区,看到学校的高楼,气派的教学区,似乎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很欣慰。
另外,一直质疑昆工的教学安排,每年开学晚,放假早,短学期等同于放假。长假占去一周,考试占去两周,运动会之类又冲掉几节课,课程学习太匆匆,老师和学生都为难。
三个校区三个学校,往往是每当有什么精彩的演讲、活动,等事过之后才得到消息。
刻苦学习了几年,奖学金和称号还没那一小撮整天游戏、喝酒,挂科无数的伪贫困生多。
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信自学院成绩为什么那么差,实验设备那么老,领导一届不如一届。
到现在,对学校的事情,只是淡淡的关注,默默的祝愿,细细的回味。
二 求学体会
刚进大学,什么都茫然。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行。大一结束时,领了份奖学金,很诧异,很受鼓舞。
大二时装备了副眼镜,眼前的视界明朗了很多,学习也渐渐有起色。开始准备4、6级,历经坎坷,很幸运终于在本科的最后一次考试机会中通过了6级。
以前都是些枯燥的基础课,在大二下期学迎来了第一门专业课《自动控制原理》,虽然老师讲得很烂,还是从那本绿绿的教材里,逐渐领会出了自动化专业最基本的概念:“系统”、“反馈”和“控制”。慢慢的喜欢这个专业,就有了后来的考研了。
到大三时学了很多专业课,习惯于坐到教室前面和听课认真的同学一起听讲。有好几个专业课老师课讲得很好,好像至今还有余音想起。不禁回想起那些熟悉的午后,斜阳微照在靠窗课桌上,任70路公交车往来报站的声音反复响起,边和同桌聊天边听老师讲课,聊得开心,听得舒心;抄着黑板上的讲义和在笔记本上练习楷体字两不误。如此闲情,终生难忘。
考研时都没怎么考虑就报考了本校本专业,当初雄心很大,争取考第一,可惜没达到,不过据说复试时表现还不错。
研究生2.5年真是过着宿舍、实验室和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还好跟导师学了不少东西。
最喜欢的地方还是图书馆,新迎的图书馆小,里面每个书架都多多少少的翻过一、二本。最喜欢的活动还是学术报告会,在主楼报告厅,聆听了赵仲牧、戴汝为、杨显万、柴天佑和何立民等大师和专业权威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