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地理 突破两个难点 提高读图能力
2005年高考湖北文综卷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突出地图特色,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热点问题。
2005年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定位不准确,区域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如第5-7题,黎巴嫩、科威特不在考纲所列的8个国家之中,看似有超纲之嫌,实际上其考查指向是从图上获取信息进行区域定位、推理、计算。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经纬网和海陆位置的定位。这3题得分率不高,反映出学生对区域定位及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不足。
2.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因果关联理解不深,逻辑分析能力不强
第36题是由3个环环相扣的连问串成的一组套题。本题抽样平均得分为13.58分,多数考生失分严重。从评卷情况来看,有相当多考生逻辑紊乱,答题略说一二,漏掉中间环节。
3.读图能力欠缺,不能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
第10-12题组的第12题零分率高达53.55%,该题提供的背景图非常新颖,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数据都是有效信息,学生只有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4.分析、论述能力不足
第36题(2)、(3)小题考查用可持续发展思想预见流域内的开发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重在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答卷情况看,考生能借助表象做出第一步的判断,但深入分析、展开论述明显不足,对地理成因、形成条件、地理过程等深层机理缺少足够论述。
2006年高考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005年高考地理卷中,第一卷的全部和第二卷的大部分容易题和中档题,都是主要考“三基”,考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而导致能力欠缺。因此,考生一定要练好基本功。
2.紧扣主干,突破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2个重难点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宜弄清地理概念,吃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式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原理的运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把握这些原理和规律的根本在于运用,而不能只重表象。
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文能力。复习某个区域时,宜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他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
3.狠抓地图,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如区域地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世界地理可选取10条重要经纬线等。
4.掌握方法,提高思文品质,进行学习建模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复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提高复习效率。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区域、事象、原因、问题、对策)等。
5.注重实践,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6.讲究规范,把握答题技巧
如地理位置应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行政区位置、经济区位置表述,从自然和人文2方面分析原因,从有利和不利2方面分析影响或条件,从相同点、不同点、联系点比较多种地理事物的差异等。所用语言必须科学、简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历史 抓主体线索 注重知识整合
2005年高考试卷分析
1.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查。如第13题要求领悟“滇王之印”所包含的特定信息,考生只有像历史学家那样独立探究历史文物上的文字,创造性地作出新的历史判断才行。
2.非选择题以提供阅读材料的方式开题,考题切入容易深入难,多数考生能入手,但得高分不易。
3.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的考查,如第15、16、17、37、39题分别考查了“改土归流”、“建安文学”、“民主改革”、“民族主义”、“求同存异”等历史概念。
4.重组“原象”,凸显综合。如第13题将汉武帝向滇池地区的滇王赐予金印表述为“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5.试卷中许多问题与学术焦点、时政热点紧密相关。如民族主义、民族关系、文化现象与时代特征的联系、中国与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还涉及国家统一与台湾问题。
2005年高考考生失分点
1.主干知识把握不牢。2005年历史试题所涉内容基础性很强,其中选择题部分第14、15、16、17、19、21、22、24题和非选择题部分第39题(4)、(5)两问共计46分,涉及我国历代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管理、我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中美关系和万隆会议等主干内容,只要有再认再现能力便可完成。但除14、15、22、23题外,失分均不在少数,足见考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的精确度不高,特别是忽视了对考试范围内的楷体字内容的把握。
2.联系比较的水平低。第39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隆会议和与会各国的相同处,许多学生不能从相同的历史遭遇联想到共同的任务和愿望,没答出正确答案。
3.应用已有知识提炼新观点的能力不够。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时,许多考生答不出"争取民族独立"、"推动国家富强"、"爱国主义"、"民族独立"等关键词语,部分考生盲目抒发情感,洋洋千言未得一分。
4.多层次、多角度阐述问题的技巧欠缺。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时,不能从材料已呈现的两个角度辨证分析,毫无层次。在对"求同存异"的理解上,不能对共同点从历史遭遇到现实任务再到未来愿望分层归纳。
5.对材料去伪存真的能力不强。在概括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时,不能从材料的描述中抽象出“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这样的结论;在解答凯末尔革命民族主义的目标时,不能作从具体到一般的观点提炼。
2006年高考备考建议
1.注重单元知识整合。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高析文识图解表能力;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尤其把中国近代史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增强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有计划地将可比历史现象进行对照分析;恰当地让政治、地理等科知识介入;便捷地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善抓主体线索,按“知识链”梳理主干知识结构;选取史鉴价值大、现实感和综合性强、创新思文含量高的问题进行专线挂靠;把重点放在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的养成和思文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训练上。
3.狠抓基础知识,稳过识记关。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是学习的基本任务。切忌抽空历史知识主体,奢谈能力培养、理论运用和跨学科综合的复习模式。
政治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运用能力
2005年高考试卷分析
1.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2.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3.突出考查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文品质。一是试题材料的类型多样化,有文字、图表、图片。二是试题既考查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文能力,又考查学生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辨证思文能力。三是跨学科综合的程度有所增强。
4.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加农民收入、文护农民工权益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试题也存在可商榷之处。(1)选择题的某些提法与非选择题的某些答案表述,使试题有超纲嫌疑。如第28题“辨证否定”概念是中学教材中所没有的。(2)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太死。如第39题第(7)小题,直接设问“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答案全是书本原话。(3)个别试题有怪题之嫌。如第28题(漫画题),该题一反常态,十分直白地考查考生对表面的画面情境的看法,部分爱动脑筋的学生反而做错了。
2005年考生失分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考生对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观点、基本方法等)的掌握存在识记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较为典型的是第34、35题及第39题的第(7)小题第1问。第34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权”,第35题考查“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的区别”,这都属于基本的政治常识,但做错的考生依然很多。而第39题(7)小题第1问,答案是教材上的原话,按常理本是送分题,但能准确表述的考生只有8%,送分题成了丢分题。至于要求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即对主干知识进行迁移或拓展,问题就更多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考生在某一知识点上重复作答,这显然是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
2.审题能力较差。一是审题不够严谨,抓不住知识范围和角度,运用知识出现错误;抓不住关键词句,没有领会主旨和意图。如第38题第(3)小题,要求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回答,但一些学生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角度来回答;题目要求回答“政府”,有的学生却大谈党的领导等。二是不善于从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第38题第(1)题,题目问的是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要求回答各种收入所占比重的变化,很多学生只答各种收入的总量是上升还是下降,或答各种收入各占多少比重,不能依据题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
3.对现实缺乏必要的关注。政治试题多从现实生活取材,部分考生死读书、读死书,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了解不多,思考不深。38题第(2)小题,要求联系实际谈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措施,很多学生对农民增收困难的具体原因缺乏了解,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缺乏思考,答题时答不出具体措施或只能答出一两条措施。
4.思文品质较差、表达能力较差。部分考生的逻辑思文能力较差,不能灵活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不善于进行知识的迁移。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一般观点的能力欠缺,归纳时不准确、不全面。另外,很多考生表述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表达缺乏逻辑性,层次不清晰。
2006年高考备考建议
1.坚持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相统一,夯实基础。基础知识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相关联系。学科的基础知识越来越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
对繁杂的学科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复习。首先,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主体内容,从微观弄清考点;其次,把握主次要知识点之间的主要联系,搞好知识专题复习,构建知识体系;再次,提炼学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知识复习不能走死记硬背的老路,要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上,但也不能忽视对识记的要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搞好时政热点复习。近几年试题选材关注了时间上有长效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三农”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突出了经济建设,淡化了政治性、时效性太强的热点问题。
政治 拒绝死记硬背答题多用术语
2005年高考湖北卷文综政治试题,强调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素养。因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导致考生答题时得分率较低。
复习备考建议:
1、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是高考重点考查对象。首先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主体内容,从微观上弄清考点;其次是把握主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次,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复习时政热点。
3、着眼解题的思文过程,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二是分析、解决问题时的辨证思文能力、逻辑思文能力;三是运用学科术语表述的能力。
4、不断丰富人文素养,提升思想境界。
历史 把握主干知识注意学科交叉
2005年高考湖北卷文综历史试题,突出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体现学科特性的创新思文,坚持大稳小变,注意控制难度。学生答题在知识记忆基础性、理解综合性、应用创新性及思文全面性、层次性、深刻性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复习备考建议:
1、单元知识整合,枝节削减与认知拓展同重。要把重点放在可比历史现象的对照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认知规律的总结上。
2、抓主体线索,按“知识链”梳理主体知识结构。
3、抓住学科主体内容交叉点、聚焦区,以问题为中心,形成“再生知识”。
4、对历史现象点、面、线三系分析,是立足基础、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备考的根本策略。
5、把辨证法和唯物史观转化成学生认识历史的思文方法。
此外要注意强调学科主干知识的整体把握;关注历史问题在现实中的发展;注意历史问题在政治、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反映,以及运用政治、地理知识解读历史问题。
地理 突出地图特色直击时政热点
2005年高考湖北卷文综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突出地图特色,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热点问题。学生答题时,表现出区域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因果关联理解不深,读图能力欠缺,语言表达不规范,导致得分较低。
复习备考建议:
1、练好基本功,建立健全扎实、完整的知识结构。
2、紧扣主干,突破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个重难点。
3、狠抓地图,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复习时要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4、掌握方法,进行学习建模。
5、注重实践,加强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运用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看待和分析社会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在地理备考中应予以充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