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报告 >> 正文

学困生教育有效性实验方案的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0-5-10:  来源:毕业论文

学困生教育有效性实验方案的结题报告
《“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的实验方案》课题自2006年12月立项以来,我们制定了实施方案。经过近三年的实施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迫切需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积累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诸多的知识漏洞,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同时也直接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转化学困生工作,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益。开展“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正是希望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寻求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优化学习心理、提高学习能力、发挥自身潜能、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答案。

  二、课题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理论。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体,主体参与的教学上,又要善于尊重差异,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2、面向全体,主体发展的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3、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和不断实验,总结出受欢迎教师的典型行为加以推广;找出影响学困生发展的典型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加以矫正,从而实现预防和减少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2、教改策略:即: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激发兴趣,主体参与;分类指导,自主合作;反馈及时,探究尝试;注重过程,学会学习;促进发展,评价激励。3、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研究和实验,教师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当行为逐步矫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将为学习困难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困生的学习不断发展,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4、通过调查分析,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科学而适用的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课堂典型个案研究,形成学困生归因分析。

  5、培养学困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之具有一定的课堂学习能力。

  6、探索出一套适合有效的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和方法。

  本课题以如何转化学困生为研究主线,以学困生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学困生个案等方面为辅来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本课题以我校所有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兼顾其它学科,共同参与研究.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研究。 调查总结受欢迎教师的典型教育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基本表现形式,探索推广的措施。

  2、 探讨满足学困生特殊需要的策略。即新课标提出的“三文”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加强教学反思,调整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建立学困生学习档案,

  学困生的学习评价机制和对学困生教育帮助行为与效果的反思,制定奖励学困生制度等。4、学困生成因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复杂,有客观和主观原因,研究的着眼点是如何在众多的影响中,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找主客观因素的着眼点,以揭示形成学困生的内在规律。一是学困生主观原因的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毅力等方面,所以主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困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意志和毅力,情绪等研究。二是学困生客观原因的研究。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主体之外,当然不排除客观存在的许多因素,诸如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因素、家庭的变故、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客观原因研究主要有: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教学行为对学困生影响;新课程对学困生影响,对家长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

  5、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是教师策略研究。课堂上进行转化:采用分层转化,信心转化,反馈转化,培养兴趣转化,培养能力转化,学法指导转化等研究。 确立“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研究,热爱学困生,认真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从学情出发,进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研究。二是优化学生学习策略研究。优化学生的学习,使学困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排除情感障碍,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等研究。三是家校合作策略研究。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困生除了受家庭的影响,还受所处的社会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有:家庭教育氛围的研究;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优、研究的原则

  一切从学情出发的原则。从学困生的学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因素,也就是应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因材施教原则。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使他们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激励引导原则。激发、勉励学生去努力,促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发现进步的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研究法。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4、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5、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

  6、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总结,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计划(程序和方法)

  (一)学习调查阶段(2006年12月4日----2007年4月18日)。 学习总 课题组撰写的开题报告和有关课题研究的教育理论。对影响学习困难的教师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作出问卷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对学困生进行学习适应性问卷调查,并做出问卷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二)初步试验阶段(2007年4月---2007年6月)

  学习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在教师中举办"我的教学观"的教学征文活动。 了解学生的正常合理需求,转变教师观念,调整教师的行为。在学生中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 开展"教学困惑"大讨论活动:观察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引导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研讨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影响学生情感、态度、动机等非认知因素发展的教师较典型的不当的教育行为。重点研究影响产生的形成过程,提出实验假设,提出矫正策略,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干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7月---2008年12月)。对修改后的实验方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试验; 讨论并制定"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含学困生); 教师撰写研究个案; 撰写题为《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优、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为全面总结题为《提高新庄小学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七、方案的实验成果与反思"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已成为评价我们教育工作价值的重要依据。在通过近三年多的教改实践中,我校教师积极对"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和实验,对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48字教改策略:即: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激发兴趣,主体参与;分类指导,自主合作;反馈及时,探究尝试;注重过程,学会学习;促进发展,评价激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三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这是提高学困生的有效策略。也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学行为上有质的飞跃,根据学困生定义的测试,我校每班3-5名学困生,总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10%左右。现在学困生的比例在逐步缩小。8%左右的学困生从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自信心等方面逐步好转。教师对学困生有热心、爱心、耐心、恒心,遇到学困生的"不良"表现时,对学困生关怀有加,注重对他们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研究,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矫正不当教育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行为上真正转变了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学习了困难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安全、更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我们认为 "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方案"对我们转变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学困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终结成果体现在:

  (一)课题研究转变了“学困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1、80%以上的“学困生”逐步改变了不良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变自卑为自信和自尊,变厌学为想学和乐学,同时行为偏差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们渴望关爱、渴望理解、渴望鼓励、渴望信任和支持、渴望进步和成功,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帮助他们顺利走过了学习困难的困境,让他们重新扬起了前进的风帆。

  2、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正在和中等生缩小差距。上学年期末考查,12名“学困生”的基础、阅读、作文的得分率比研究前分别提高了60%、40%、30% 。

  3、10名“学困生”的语文成绩合格率达到了70%,其中有6名学生还踏进了中上游行列。优年级、五年级班还消灭了不及格。

  4、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85%的学困生基本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独立完成或和同学一起讨论、不拖拉、不抄袭作业,有一半以上的学困生上课还敢于同文本、学伴、老师进行“对话”。

  (二)课题研究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满意度。

  1、课题组的老师与家长的接触和沟通,使绝大部分家长逐步重视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子女学习和成长的影响,从而变放任不管为用心去管,变不善管教为因材管理,同时家长们与学校的联系也更主动、更紧密、更广泛了。近三年多来,家长们在“素质报到册”、考查试卷上签署反馈意见的多了;主动来校向老师询问情况、交换意见的多了。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懂事多了,在家不只是玩了,爱看书爱写字,甚至还想跟班里的好学生比个高低呢!”“老师把我们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了,不怕麻烦地教他们,我们十分感激,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一百个放心。”

  2、课题研究深入家庭、社会,“学困生”进步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上升。学校在家长、社会上的声誉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成长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解决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此,建立和谐长效的家校联系,为“学困生”的进步、发展、成长,架起了一座成功的桥梁。

  (三)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推动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1、课题的研究,带来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课题组的老师改变了以往凭惯性老经验做学生思想工作和进行教学工作的做法,而是带着理性的思考意识去关注、探究“学困生”的问题。到结题为止,课题组完成了“学困生”个案分析11篇,学困生教育结题总结10篇、建立了“学困生”长效帮扶卡和学困生个人档案、“辅困”日志12份等。

  2、课题的研究,让老师找到和实践了:在研究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这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给了我们颇有意义的思考:面临教育的新征程、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置身于研究之中,把课堂作为研究现场,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问题的寻找与解决中重新认识教学的取向与实施方式。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这是新一轮“课改”的初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

  《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既艰巨又富有挑战性。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审视和分析研究的全过程,却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1)对学困生的心理研究得比较多,但对教师在“辅困“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研究得比较少。(2)理性设想比较多,但通过案例积累对理性设想的逐步完善比较少。(3)对“评价”的方式研究得比较多,但在规范测试过程和标准上还研究得比较少。为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用我们的学习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拓展新的思路,开展新的研究。鉴于以上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调整研究目标、去追求新的研究成果。

学困生教育有效性实验方案的结题报告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