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情的艺术读后感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是关于那种难以琢磨的、不同个体之间联系的秘密的科学,它是心理学上的有趣应用。据Psy &Life所述,应用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给人以幸福。所以这本书的作者和引进者都相信作为一门艺术,掌握之将受惠终生。作者是个德国人,事实上这似乎也顺理成章,这是一本带着严谨的学术气质的普及读物。他传播的是男女间打交道的"公式定理"一一这让它看起来更像数学。当然解题能力从来不在干谁的公式背得熟。不过一般来说记性好的、题目做的多的,成绩不会太差;足够努力的人,文持良好成绩似乎是不难的。
我甚至不准备梗概这本书,但我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网上百度下很容易找到,我看的是学校图书馆超星的电子版)。所谓技巧很简单暗送个秋波啥的。稍加留心的话,身边的调情高手,基本就是活教材;甚至其中的小 trick您都有可能无师自通,无意中使用过。这本书初读是震撼的,这种感觉像我小学时候翻到辩证唯物主义一样。继而觉得扫兴,一如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还要读马哲的感觉。然后会觉得无用,读书时候对马哲的评价。它连篇累牍地从各个方面教人如何搭讪,好吧,和人建立联系有时候并不难,当然你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某个直接地证据是班干部往往较其他人群更早的、有更多地找到伴侣的机遇(比如在笔者现在就读的学校,终于发现人追逐权利的重要诱因了……想到这本人应该检讨,在菜园霸占了四年的领导岗位,没有任何建树。)
这本书没有涉及调完情之外的事,而这个才该是要害。当然对于羞于与人搭讪,停留在需要了解名字、要电话号码的哥们除外;同时暴露出此书还是传统的男士主导的追求模式,虽然全书涉及女士的作用,但是好像就一个词一一鼓励,如果你对那哥们有兴趣,呵呵所谓两情相悦。德国朋友显然是为了突出主题,将后面的故事略过了,留给读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
那么认识姑娘该怎么办呢?顺其自然吗,这个答案令人难以满意!显然不能指望科学家了……啥事都清楚了,爱情还有什么意思嘛,何况科学家也是有良知的。揭露真理有时候很残忍和不得人心。还好人类有好奇心,纵使做了千万遍的实验,纵使那实验录像也看过,还是忍不住想亲手试试。相对于这些东西,调情对于人们来说简直是神奇的所在,怎么能不躬身实践呢?
上周末据同学来报,图书馆阅览室出现一挫男(他人评价,面貌是否可憎本人没有亲眼验证),人送外号“魅力哥”一一一个见姑娘就上前搭讪,且在对方表现出厌恶情绪之后还自顾自地说着。属于不但遭遇的人觉得反感,连听者如我也觉得很贱……但现在想来这兄或许只是在完成作业一一人人上看到过某一强贴,印象中是武汉某高校中文系教授的课后作业,可惜没搜到。亦或者他只是在按照调情的艺术一书的指导在练习,虽然我认为那些技巧不该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这么失败。最新的情况是,该男子在成功要到一个姑娘的电话号码之后没有再在阅览室被发现过。所以有时候未必是成功率有多高,而是百折不挠的能量啊,厚颜无耻永远是有市场的;这竟让我想起爱迪生实验灯丝的事来了…真是作孽,对此我感到胃不舒服……
费尽心机去接近一个人,但是最后和谁在一起得听天命。最重要的是连遇到什么人都是注定了的,或者说是随机的。我们亲睐的异性形象是历史的经验的,所以不靠谱估计也是正常的,它受个人经历、文化、环境甚至是酒精的影响。解脱自己、不与命运妥协的办法是跟着直觉走?如果怎么做都落入俗套,我决定不抗拒规律……
但好像也没那么灾难,因为即使是技术活也可以艺术地做,天才不就是那些充满创造性想法的家伙们嘛。至于本书,只要不要太苛求,用它来指导如何表示友好、结交朋友是没有问题的。结成投契的关系而非占有一个人,这种纯净的关系,近乎千神性。我觉得人人有神性,只是褪去世俗的坚壳、不设防地面对,需要信赖一一而信赖是件何其美好的事情。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追求人与人之间际遇的同时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而在万千人之中找到归宿更是夫复何求,坦诚对人,才会有座通往彼此心底的桥。
读了厚厚一本J AVA编程思想,甚至可能无法编出能运行的程序来。书本多数时候是不靠谱的,这是件需要实践的工作。一如马主义宣称的‘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事实上程序也并非我们的目的,目的是人本身。所以读完本书如果您和我一样读出了自尊自爱的意味,那我就很高兴了,我们都不孤单:-)
以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虽然矫情,但是本人可以接受:我坚信能给所爱以幸福,So the question is who will be the lucky one^-^(这里有点奇怪,没有发生的事怎么能肯定呢?显然那是我的美好期望,故末句应该该写且改改写后不影响反而可以证实本段首句的正确性,即“我非常乐意相信我有给自己所爱的人幸福的能力,而证明它的办法是找个姑娘然后努力使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