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安全生产管理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国内外当前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自己的见解等,字数不少于1000字,并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国内外当前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工伤事故10万人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达国家纺织行业工伤事故10万人死亡率一般在6以下,并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到20世纪末,随着现代制造业和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纺织行业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全生产成本、环境成本等成为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成为非官方贸易壁垒的利器。在这种背景下,“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健康安全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代表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想开始形成。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的纺织行业。在上个世纪优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原理和原则,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尝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理论、法律、政策体系得到建立和形成,特别是纺织行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状况趋于稳定好转。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趋于形成,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等现状。
发展趋势:今后纺织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事故总量有较大幅度下降,重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明显减少,事故多发、频发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存在的问题:1、企业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投入少。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很多企业主来说,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造成安全意识不到位。2、企业缺乏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部分企业,存在无专人分管安全生产现象,企业负责人既管生产经营,又管安全生产。当企业负责人外出,企业安全管理就形同虚设。安全生产制度都贯彻不到位。3、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流于形式。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企业发生的事故看,绝大多数是违章造成。企业本身没有培训能力,又缺乏对其的有效制约,安全培训投入很少,对进厂职工的安全教育又不到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以致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见解:应在了解纺织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设计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且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原文请+QQ324,9114优.文^论,文'网。领导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企业的安全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责任意识、工作作风、管理水平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2、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建设(1)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2)建立安全生产经费管理体制。(3)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4)企业必须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企业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从而可以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事故,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3、加强安全培训工作《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包括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都做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4、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文化的宣传。加强安全生产宣传的力度,引导员工掌握安全知识。主要参考文献: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1]于谷顺.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8.
[2]王月,刘太洪.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作业[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8年.14-28.
[3]胡义贵.我国安全生产培训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5卷:69-71.
[4]董萌筱. YF纺织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胡义贵,我国安全生产培训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8期:94-95.
[6]Boyd Brian,Elke Reuning-Elliott.A Measurement Model of Safety Plann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8 ,Volume 19:Pages 181-192.
[7]Zhao Zhong-ling,Feng Xi-wen,Fang Heng-fu,Yuan Qing-he.Research on coal min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system based on VB[J].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2007, Volume 13:Pages 434-438.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