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忠诚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
忠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忠诚”的注释是:(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对忠诚的定义和推崇。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基本道德准则“忠孝节义”来看,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忠”字。围绕“忠”还衍生了“信”和“敬”的内涵,要求守信和敬业,整个社会形成了崇尚忠诚的政治和社会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的忠诚观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原则。首先,它弘扬高尚的情操,推崇为社会正义而献身。孔子主张君子能“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 www.youerw.com,这些思想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修身持节、追求真理、文护正义、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懈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其次,它强调忠诚的合理性,主张忠诚双方道义上的平等。在孔、孟等思想家那里,忠不是愚忠,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同时,在世俗的忠诚观中,也赋予了忠诚者理性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东汉初名将马援曾对光武帝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也就是常言所说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但是,在专制社会,统治阶级及其卫道士为了文护其特殊的阶级和集团私利,总是将臣民和人才对自己的忠诚绝对化,赋予了太多的专制和奴性的色彩。C语言课程设计简易通讯录设计源代码+流程图
1.2 西方哲学中的忠诚
长期以来,自由的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利用“看不见的手”调节和配置资源是经济学家们最为推崇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自由、民主的思想意识也成为主流。但是,“忠诚”意识也并没有被西方的思想家们所抛弃,相反,他们同样号召和鼓励民众忠于他们的信念、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尤其是“诚信”思想,成为西方社会的行为准绳。
西方哲学中有关“忠诚”这个题目的理智准则,当推1908年成书的《忠的哲学》,作者是哈佛大学哲学教授乔西亚·罗伊斯(Josiah Royce)[ 乔西亚·罗伊斯(1855-1916),美国哲学家,绝对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看来,忠诚自有一个等级体系,也分档次类别。处于底层的是对个体的忠诚,而后是对团体,而位于顶端的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奉献。按照罗伊斯的观点,忠诚本身不能以好坏论;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判断的是人们所忠于的原则,正是依据对这些原则的忠诚程度,人们才能断定是否以及何时应该终止对一个人或团体的效忠。但在商业行为中,人们通常不大考虑忠诚问题,而是仅仅将它与生活中更为美好的社会机构联系起来,例如家庭、教会、学校、社区、民族、国家等。由于商业关系属于过渡性的、竞争性的、自私自利的,人们便认为它不配享有忠诚待遇。然而罗伊斯所定义并指明特点的忠诚,至少是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与商业紧密相关,也许还更为密切一些。在他看来,商业活动总是在人们对待顾客、投资者、员工、国家、自身等相互矛盾的各种忠诚之间寻找平衡,是指合作与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尽管某些企业和某些商人只对短期利益表现出忠诚(从而是短视的),有些人的判断极不明智甚至很不道德,可是这个事实并不会改变另外一个事实:人们的差不多所有的行为均会涉及到忠诚问题。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