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趣味教学初探
临海市涌泉中学 马仁章
摘要:新课标倡导立足学生发展,本文着重对初中科学趣味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旨在“寓教于趣,以趣促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科学、培养能力、增进情感,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水平,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科学 趣味 探究
本人授教的班级中有2名学生很喜欢玩电子游戏,甚至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为了玩游戏可以废寝忘食甚至爬墙逃学。我很是不解,就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和他们谈心。在谈到为什么这么喜欢电子游戏时,他们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也知道玩电子游戏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因为它太有趣、太吸引人了”。“太有趣、太吸引人了”!是啊,我们平时总是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不爱读书,可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们的科学课?如果我们的科学课与“电子游戏”一样充满“趣味”,那他们还象以前一样不喜欢科学课吗?带着这个问题,本人对科学趣味教学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趣味化
(一)教学内容趣味化
英语有一句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有趣的)。我们教师的职责在于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唤起学生亢奋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乐在其中”。从而引导学生向“乐趣”转化,进而上升到“志(理)趣”的境界。“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科学也从不缺少“趣味”,而是缺少发现“趣味”的眼睛。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的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在教学中适当的添加些许“味素”,会给教学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趣味”。
1、诗歌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诗歌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我经常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诗歌,效果比较好。比如在讲授“机械运动”中我就引入了“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来加深参照物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分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中“青山出”、“孤帆来”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什么物体。在讲到石灰石的相互反应时,我让学生背诵于谦的《石灰吟》,然后让学生写出诗中所包含的三个化学反应,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不但容易接受,而且记得牢。“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学生在领略伟人革命豪情的同时,也对光的色散和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印象。
2、谜语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被子植物的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学生容易判断错误,我在上课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而是让学生猜字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学生立刻知道这是“花生”,然后我告诉学生,“花生”是果实,“麻屋子”是果皮,“红帐子”是种皮,“白胖子”是种子。学生通过猜字谜,一方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再比如电路的三种状态,学生对短路很难理解,我就出个字谜让学生猜“此非长久之道”(短路),然后告诉学生,由于电路发生短路时,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经过导线,电路中的电流很大,容易烧毁电源,“非长久之道”,通过猜谜,学生加深了对短路的理解。在物质鉴别中,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但学生很难记住无水硫酸铜和硫酸铜晶体的颜色,我让学生猜字谜“雪骨冰肌俏姑娘,衣着入时好打扮;在家之时一身素,下水又换蓝泳装。”(硫酸铜)类似的还有: “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一氧化碳)、 “金属之冠”(钾)、“ 丰衣足食”(饱和)、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何所惧,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 “无水是生,有水就热”(生石灰)、“助人为乐,促成姻缘;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催化剂)等等。事实证明,每次课堂上的猜谜都会引起学生共鸣,并且这些字谜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受学生喜欢。
3、成语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几千年语言文字发展中凝结出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成语,可以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给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以说明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则说明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一叶障目”“井底之蛙”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镜花水月”说明光的反射;“一叶知秋”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趣味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它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感,驱策学生学习动机,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一种不可少的方法。
在“汽化”这一节课中,我首先拿出一条手帕(事先将手帕往70%浓度的酒精中浸湿),然后问学生手帕会不会烧坏?学生都认为会烧坏。可事实是,手帕完好无损!学生怀疑我这方手帕是假的,我让学生上来检验。有一个学生拿起手帕往酒精灯上去点燃,手帕却燃烧了!这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自然,这节课学生是以空前高涨的情绪学习的,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下课了许多学生还意犹未尽,问这问那。类似的比如“大气压”一节,我在讲台上放了一摞书,然后问学生能不能将这摞书吹翻?学生都笑了,很显然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个别学生跑到讲台上试,可连最上面的一本书都吹不动,更别说是一摞书。就在学生都认为不可能的时候,我拿出一个尼龙袋放在那摞书的下面,轻轻一吹,那摞书就吹翻了!自然,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少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浮力一节中“阿基米德定律”是个难点,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定律的内容。为此,我设计了“浮不起的木块”的小实验:首先在烧杯底部放一块玻璃,把木块(事先刨得很光滑)紧紧压在玻璃上,使它们紧密接触,再往烧杯中倒水,木块不会浮上来。学生就很是奇怪:木头为什么不会浮上来?是不是这块木头有问题?带着学生的这些问题,我轻轻的拨动木块,木块浮上来了!这下学生就更觉得奇怪了。为此,我让学生对木块的两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再让学生回顾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第一次木块之所以没有上浮,是因为木块下表面没有受到水对它施加的压力;第二次木块之所以上浮,是因为木块下表面受到水对它施加的压力并且大于上表面所受的压力。通过“浮不起的木块”,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定律”只有在物体所受浮力不为零时适用!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