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隐性探究资源的挖掘
仙居安洲中学 罗海芬
摘 要:课程资源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隐性探究资源的挖掘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多,本文试从挖掘教材中隐性探究资源、挖掘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隐性探究资源、挖掘社会生活中各种隐性探究资源三个方面来挖掘隐性探究资源,以期达到科学课堂教学最优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 隐性探究资源 挖掘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 “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从这位大师的观点可得到启发:隐性探究资源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依附性、易接受性、差异性等,它是指以隐蔽的形式,蕴含在教材中,渗透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隐性探究资源挖掘的多少,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程度有关,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越透彻,那么隐性探究资源挖掘的就越多,学生从中获取的知识也就越多。
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是:每篇教材都给师生留有开阔的思文空间和活动领域。作为科学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直接展示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领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拓展认知领域,寻求隐性探究资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捕捉、判断信息,寻找隐性教育资源;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捕捉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隐性信息。
一、挖掘教材中隐性探究资源
现在的教材已经有许多探究内容,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没有安排探究的内容,进行重整,创设情景,营造探究氛围,生发隐性探究主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1)重整课程资源,挖掘教材隐性探究资源,进行探究活动
案例2:在《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的课堂上,我演示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后(如图1),在黑板上写下了: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而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问: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而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吗?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我们共同分析得出:定滑轮实质上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上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如图2)。所以定滑轮不省力,而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张帆:不一定。他马上跑到讲台,在黑板上画出图3并解释说:对于动滑轮,支点在滑轮的一侧,当拉力处于F1的位置时,其力臂为l1 ,刚好为滑轮的直径,等于阻力臂的2倍,所以拉力F1为阻力的一半,即省一半的力;而当拉力处于F2或F3等位置时,作出力臂为l2 、l3 (如图3),很明显,l2 、l3均小于l1 ,所以力F2 、F3明显要大于F1 ,也即动滑轮不能省一半力了!
课后,我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滑轮的实验,重点探究拉力的作用方向与定、动滑轮的省力状况。为检验自己在课堂上的分析推理,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如下图)。
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们得出结论:动滑轮省一半力,必须还得加个前提条件,只有当拉力竖直向上时,才能成立!
通过这次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使我深深意识到:作为教师,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能敷衍了事;二、要认真钻研教材,不能盲目相信教材,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探究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大胆更改教材中不完整的结论,提高结论的准确性,。
(2)改变实验方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课后实验”为“课中实验”、变“定性、定量实验”为“设计实验”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张扬实验探究旋律
下表所列的是初中《科学》教材中我们认为改进后可以进行探究教学的一部分内容: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变“课后实验”为“课中实验” 变“定性、定量实验”为“设计实验”
巧取棋子 制作量杯活动 人的身高与脚印的长度的关系
光的反射定律 竖直上抛的小球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近远视的成因 制作地球仪 体温计的演变
瓶吞吐鸡蛋 制作水火箭 测量平均速度
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因素 寻找“计时方法” 测量液体的质量
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活动星图的制作 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简单过滤器的制作 测量物质的密度
熔化、凝固实验 测量物体的长度 小车运动距离与摩擦力的关系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清水变牛奶 探究反应快慢的测试实验
月相变化及月食实验 吹不掉的乒乓球 灯泡体积的测定
玻璃熔化时变为导体 会变音的啤酒瓶 粗略测定大气压的值
…… …… ……
灵活处理实验教学的实施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文的火花,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挖掘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隐性探究资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现实的课堂是一群群活生生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过程怎么会如老师课前所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呢?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教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
案例1 授课《大气压》结束后,让学生举例现实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的例子。
王敏站起来说:竹筒里面有空气,所以是圆的。
黄军波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竹筒四周都密封的,水也进不去,空气怎么能进去?所以一定是真空的。”
王敏马上反驳:“如果竹筒是真空,外面的大气压很大,会把竹子压扁,饮料罐用力吸不是会变扁吗?我认为里面一定有空气。”
“马德堡半球抽掉空气不会变扁。”
“那么空气是怎么进去的?”
他们在课堂上争论起来了。
我问学生:结束他们争论的最佳方法是什么?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