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于“同课异构”的双重身份者来说,它是提升自我的推进器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且日新月异,要想精通这门学科,对于理化生等分科出身的教师来说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就是有几年合科教学经验的教师,讲授非专业的知识时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但在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学习是件痛苦而难办的事。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纳入常规的教学之中,如在公开课中学习,特别是在“同课异构”中学习,在对比中才会触及思想深处。
在台州市级“同课异构”——《动物的行为》公开课上,我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是视频引入,展示课题。二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及后天学习行为及其形成过程学习。三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学习行为及其动物行为意义的学习。此设计完全执照课本的格局中规中距进行讲解,但给人的感觉还是知识深入不够,难点突破不够。
浙江省优质课朴湃一等奖获得者阮庆元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一是利用经典实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展开教学,提出有些行为如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需要学习形成的,而有些如吃到肉分泌唾液则是先天的。二是利用视频——狗的表演,从中区分出常见的行为与不常见的行为点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三是动物的行为学习,教学中强调动物的行为是动物为了生存与繁殖的需要。四是分析不同动物有这样不同的行为的原因,指出: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从神经系统的方面加以比较。对于同一物种来说,先天性行为基本相同,后天学习行为大有不同。最后指出:动物的行为是在神经与激素的调节下才得以完成的。整堂课围绕生物的“生存与繁殖的角度”来组织文本,融合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结尾时提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动物的某些先天性行为得以退化,而有些后天学习行为得以巩固,这就是动物的进化。
听了生物专业教师上的生物知识课后,便找到了自己问题的原因所在——课堂主线的定位问题,使得自己的课显得没有主心骨,以至于无法深入与挖掘,课堂似乎只是资料的堆积。动物的行为不管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若从动物的生存角度来考虑,则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们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即体液与神经系统,这样的教学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不涉及精髓。
“同课异构”让执教者以双重身份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特别是执教非本专业内容时的收获,有时会让你茅塞顿开。尤其是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对比,不同校际之间教师的对比,并且校际范围越广,差异性越大,收获就越大,效果就越好。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只有在大型的公开课中,你陷得越深,甚至在对比中被贬得越低,你的触动才会越大。
公开课虽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但是如果你不将反思记录下来,那也只是一次短暂的提速,会随着时间而淡忘又恢复常态。一个有意识地注重反思经验积累的教师,一个养成写教学后记习惯的教师,一个经常翻阅自已教学后记来帮助自身提高的教师,才是一位成熟的反思型教师。这样的教师,对于公开课的理解,就能进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境界。
【参考文献】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1]万伟、秦德林、吴永军主编,《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制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傅道春、齐晓东编著,《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胡风莲,汽化、液化实验的改进,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