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了从教学目标,课堂情境,教学内容、任务设计和课堂评价等方面融合人文精神的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关键词】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科特点,教师们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 “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本,拥有理想人格,崇尚至善至美的人生价值。它的主要内容是关心自然,关心人的生存环境,达到人性的善、美以及人之间的和谐。中学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而中学生正处在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教育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通过各个学科、各种方式的综合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促使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和谐相容。它要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文价值,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使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融入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思考。美国著名学者博伊指出:“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让学生关注社会,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与他人良好共处的方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
二、 “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
1.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情感目标蕴含了 “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学会安全地、健康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形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目标,切实落实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价值观与责任感。
如《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一课中,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学生通过观看病毒发作的视频、运作模拟病毒程序和杀毒软件的查杀,感受并实践,树立病毒防范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通过现实生活知识产权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懂得了知识产权及其文护的重要性,以及增强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提高了人文素养。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2. 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情境
强调以人为本,还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方向。美国著名情境认知教育专家布朗指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活动、情境和文化之中,人们只有进入其中,才能学到所谓的真实的知识。”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精心创设有利于人文教育的课堂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在课堂情境中培养了能力和提升了情感。
笔者在教《太阳能热水器——文档的编排》这课中,导入阶段,先播放一个简短的《中国的水资源》视频,学生很容易地会集中精神观看视频内容,并会感触到节约用水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倡议身边的人一起来保护水资源,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就提到宣传,于是引出本课内容,制作一份“节约用水的宣传单——文档的编排”。创设了制作节水宣传单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度较高,并感受到节水用水的必要性,课堂教学中融入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人文理念。
又如在2010年宁波市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朴湃中,我市的杨军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经济效益分析表》,创设了以选择环保出行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教材知识的学习,巧妙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了低碳环保生活的情感教育。
人文情境的创设,改变了教材教学主题,但并未改变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主线,融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到技术,用于生活,同样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抓住合适的时机,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人文精神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