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高中数学教学 第2页

更新时间:2011-12-26:  来源:毕业论文
“利用直线的斜率。”
“直线AB的斜率怎样表示?”
“有 ,还有 。”本文来自优.文'论,文·网原文请找腾讯752018766
“如何得到 ?”
“……”
“A、B两点在哪?满足什么方程?”                       图4
“在椭圆上。满足 , 。”
“知道怎样求 了吗?”
学生很快得到下列解法(经过整理):
设A(x1,y1),B(x2,y2),P(x,y), ,则 , ,
因为点A、B都在椭圆上,则    , ,
两式相减得      ,
于是有    ,
化简得    ,   此即为所求的轨迹方程。
教师:“以上解法是很典型的。这里设点A、B的坐标,但并不需要求出,只是利用A、B的坐标进行过渡。这是解析几何中常用的一种求轨迹方法——设而不求。寻找动点之间的关系是求轨迹问题的关键。还有其它解法没有?”
一学生:“因为直线AB经过点F1,可以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c),与椭圆方程联立解方程组得出A、B两点的坐标……”
另一学生:“不必解出A、B的坐标,将直线AB的方程为y=k(x+c)代入椭圆方程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就是点A、B的横坐标x1,x2,正好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得到 , ,将点A、B的横坐标都表示为直线AB的斜率k的函数,消去参数k就行了。”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将解法写出来。”
以下是学生的另一种解法(经整理):
解法二:假设直线AB的斜率为k,则直线AB的方程为y=k(x+c),代入椭圆方程 得     
设A(x1,y1),B(x2,y2),P(x,y),则 ,①
 
= ,②     由①②得 ,代入y=k(x+c)得 ,
整理得    ,   即为所求的方程。
学生:“我改变原椭圆的长轴或短轴的长,所求轨迹的形状也随着改变了,但这两个椭圆的形状仍然十分‘相似’,也不知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学生:“ 与 的比例正好等于 ,哇!我发现这两个椭圆的离心率是一样的!因此它们的形状相同。”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求轨迹的关键——寻找被动点与主动点之间的关系。
刚才所探索的都是弦AB上特殊点的轨迹。同学们能否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其它点的轨迹?请大家根据这个椭圆及弦AB,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论文网http://www.youerw.com/  
学生们立即投入到探索中。
一位学生:
轨迹3  “在弦AB上任意取一点Q,跟踪点Q,动画……哇!怎么点Q的轨迹是这样的?”
不少学生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教师将这位学生计算机上的画面切换到大屏幕,几何画板演示:在弦AB上任取一点Q,跟踪点Q,拖动主动点A,取到如下几何图形(如图5~7所示):
 图5                      图6                         图7
“呀!这是什么图形?”
“怎么会有这样的图形?”
“自学习解析几何以来还从没见过这样的图形。”
“该给这个轨迹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们发出惊叹。本文来自优.文'论,文·网原文请找腾讯752018766
拖动点Q,发现点Q的轨迹也发生变化。当点Q接近中点P时,点Q的轨迹图形接近于中点P的轨迹——小椭圆(如图6),而当点Q接近于点A或B时,轨迹图形就接近于大椭圆(如图7)。
轨迹4  “老师,我发现,如果将弦AB的两端A、B分别与椭圆长轴两个端点A1、A2连起来,则这两条直线A2A与A1B的交点C好象在椭圆的准线上。”另一个学生叫起来。
“老师,点Q的轨迹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其轨迹方程一定很复杂。点C的轨迹这么简单,那么应该可以求出其方程吧。”
教师:“试试看吧。”
采取常规方法“交轨法”求解:
设直线AA2、BA1的方程分别为
y = k1(x-a),y = k2(x+a),
将AA2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高中数学教学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