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策略探究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新的教育理念及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特点,提出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它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情感性等特点。在科学课中实施的策略为:创设情境——兴趣激发体验,动手操作——科学探究体验,促进合作——交流互动体验,回归生活——知识应用体验,关注科技——社会责任体验,建构环境——愉快学习体验。
关键词:学习方式 体验式 科学 策略
1.体验式学习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一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特定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况中体验科学结论形成的动态过程,获得丰富、深刻的认识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
教育部2001颁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会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的学习特点有别于成人,他们主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体验式学习应该作为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2.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2.1主体性
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保证,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的转变,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2.2实践性
体验式学习主张让学生“做中学”,实践中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促进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体验能力。
2.3情感性
体验式学习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生—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生—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感受,包容缺点,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