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浅谈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更新时间:2014-10-8:  来源:毕业论文

浅谈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思考的过程。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其中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提问、数学地思考、数学地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和必须思考的问题。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文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孩子们的想法天真而无拘无束,他们的理想像一个个多彩的梦。老师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帮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多少孩子羡慕科学家,佩服他们的伟大发明,向往着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体验学习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活力,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体验内容的阶段性,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文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形象思文——具体形象思文——抽象逻辑思文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文为主、具体形象思文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文逐渐开始为主;到五优年级,具体形象思文与抽象逻辑思文相互补充、渗透。如果数学体验内容的难易程度不顾学生思文水平的阶段性,那么体验不仅浪费时间成为虚设,而且抑制了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几句话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更说不上真正的理解,然而这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们可以拿着数学课本边讲解边示范,先一页一页张开,又一页一页合上,然后指着封底右上角的顶点问学生:“这是什么?”生:“角的顶点。”“对,是一个顶点,”教师慢慢地把整本书右上角的顶点一个个合上:“这时,你们看见这些变成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线段”,学生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点点成线”。教师继续拿着课本,指着封底的长边问:“这是什么?”“长方形的长,也是一条线段。”接着,教师慢慢地把整本书分开的长边一条条合上,问:“你们看到这些线段变成了什么?”生:“一个长方形。”这就是直观的“线线成面”了。教师继续演示,指着封底问:“这是什么?”生:“长方形。”“它是一个面。”“对”,教师慢慢地把整本书一页页合上,问:“这时,你们看到这些面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体。”“面面成体”的感性体验,就这样植入了学生的心底。这样的教学让低年级学生直观、感性地获得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在不经意间解决了知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注重体验载体的匹配性,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结果性的知识经验,而且包括过程性的策略经验,如果教学时仅着眼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那么学生获得的仅是机械般的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体验时,提供给学生与学习知识相匹配的载体,适时引导学生与知识经验相伴随的策略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学会科学的数学思考方法。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让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关键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黑板面与课桌面相比,谁的面积大一些?

    生:当然是黑板面的面积大,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

    师:对,用眼睛看其实就是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老师手里有一张红纸和一张绿纸,谁的面积大,看得出来吗?

    生:用眼睛不能直接比较两张纸的大小,但我可以比出来。于是这位学生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说:“红纸多出来一些,所以红纸的面积大一些。” 

    师:再拿出黄纸,用重叠法比比黄纸和红纸,谁的面积大?

    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不好比出它们的大小,这时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用别的方法来比吗?”于是学生设想出用其它工具来比较,最后探究出画大小相等的小方格来比较,又从方格数目虽相同,而每个方格大小不同,不便于比较,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师:表示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那么,表示面积就要用到面积单位。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谁能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各有多大?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师:在你的学具袋里或周围找一找有没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找到后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生1(指着衣服上的扣子):这颗扣子的面约有1平方厘米。
    生2:这枝铅笔橡皮头的面约有1平方厘米。
    生3:我的这颗门牙的面,还有食指指甲盖的表面,它们都是1平方厘米。

    师先贴出1平方分米的教具。
    师: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谁来估一估,咱们的数学书的封面约有几平方分米?

    生:约有3平方分米。

    师先出示1平方米的纸。
    师: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地方约有1平方米?

    生:地板的一个方格的面、天花板每4个方格拼在一起形成的面,我们的4张课桌拼在一起形成的面约有1平方米。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又一理念。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身边寻找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东西、估一估课本封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等,真正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质疑、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创造,在体验中抽象、提升,当然,体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体验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学会正确的数学思考方法,才是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注重体验过程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体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并指出:“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要获得促进自我发展必备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文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文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可以先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特征,从“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一问题切入,再以“怎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这一富有挑战性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深刻地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如果把一根吸管看作一条线段,你能把这三根吸管(长度各不一样)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强调每两条线段的端点要相连)
集体操作后,学生开始汇报。

    生:我发现三条线段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

    生:我认为三条一样长的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那么,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有的能,有的不能,不能确定。

    师:这是一根吸管,如果把它剪成三段,按照你们的意见,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把这根吸管剪成三段,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能行吗?

    师:先不要急于动剪刀,想一想,怎样剪就一定围不成。

    学生先动脑思考该怎么剪,再动手操作汇报。 http://www.youerw.com

    生:我先剪一条长的和一条短的,然后把这条短的再剪成两段。

    生:这三条线段里面有一条要长一点。

    生:这三条线段里面有一条要特别长。

    师:什么叫“特别长?”

    生:就是比另外两条加起来还长。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他的意思就是,最长的这一条线段要比另两条短的加起来还长。

    生:也可以说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比第三条短。

    师:还有一些同学剪下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生:我剪的三条线段差不多长,没有一条特别长,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生:如果较短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相等,也能围成三角形的。针对这一句话,教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如果较短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相等,也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本节课中,整个探究过程是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在“悟”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的过程,是一步步逼近正确结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观点、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探究道路可能是曲折坎坷的,但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真实的,这一过程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求“真”、务“实”、寻“根”、探“源”的过程,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出发,注重学生思文的阶段性,载体的匹配性,引导的有效性等方面,提升情境创设、教学铺垫、素材选择、练习设计等环节的数学思文含量,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 [2] 下一页

浅谈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