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为什么学生对老师的“辛劳”无动于衷

更新时间:2014-10-21:  来源:毕业论文

为什么学生对老师的“辛劳”无动于衷
论文摘要:
对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无动于衷,丝毫不被感动,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社会影响;二、家庭教育。1、家长溺爱

;2、家长疏忽;3、家长言行影响;三、学校教育。1、教育方式落后、护士人文精神;2、教育手段、教育工具落后。

关键词:无动于衷 社会影响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学习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无动于衷,丝毫不被感动,对这些身残志坚的人没有丝毫的惊叹、佩服。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现象呢?我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影响

中国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于世。可是,当今社会人情冷漠,“人情薄如纸”, “人情却似飞絮,

悠扬便逐春风去”,人与人关系淡泊。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人不顾礼仪廉耻甚至没有人性,一

味地只顾赚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

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在

竞争中取胜,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对他人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个

人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金钱崇拜物欲横流,各种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你会

发现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弄虚作假、漠视人性以至对人凶残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却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像是一句空谈。咄咄逼人的自由主

义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 “社会进步了,感情麻木了”。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逐渐为人们所忽视。人们不再崇拜

雷锋,做好事也不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先进”行为。一句话,近几年来,以社会风气的败坏为表现方式的道德沦丧已经成了社会的“毒瘤”

,国人纷纷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民对此更是深恶痛绝。道德沦丧的程度用“怵目惊心”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社会风气逐步恶化,也波及到了祖国的希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

任自流的青春期,他们怎会知道责任感究竟为何物呢?有些少年儿童变得蛮横、刁钻、自负、自私……试想,如果这种发展势头不遏住,那么

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失去希望,祖国的发展前景也将变得暗淡无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灵的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

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是的,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应对他们进行善良情感的启蒙教育。我们公民

的道德素质在退化,我们可是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呀。面对这种集体性良知麻痹行为,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使孩子们讲

文明、有礼貌、热爱生活、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是一个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第一课堂”。随着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家庭

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变化。传统的家庭,几代同堂,父慈儿孝,父爱儿敬,兄弟和睦,妯娌关爱,亲情融融。而现在我们

的家庭,正出现亲情荒芜、礼仪缺失、代沟加深等不和谐现象。据浙江金华市统计,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15%的中学生认为

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父母对他们不管不问,让他们处于“放养”状态。这都是由于:

1、家长溺爱

孩子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小太阳”,不会关爱他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未受过什么挫折,是在甜水里泡大的

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全世界都相信:爱是阳光,爱是人类最光明的语言和最珍贵的营养。但是,人们,尤其是那些经过

多种磨难和艰辛的当代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过去的自己更幸福、更快乐和更完美,正在极力去顺应以至于娇宠孩子。他们对孩子

的爱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美国研究教育学的专家帕克说:“娇生惯养很容易造成人格缺陷。一个人有人格缺陷是个人问题,很多人有人格缺陷就成了社会问题。”家长

的溺爱导致不少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缺乏自信、自立、自强和团队精神。他们任性惯了,在家里从来是有求必应的,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

人物,全家人都为自己一个人服务,自己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可是将来呢?在社会关系中,自私自利,当社会需要他给予、献身时,当他们

自己的要求和目的达不到时,他们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于为他人着想等等,他们很可能是一笑置之的。他们聪明、好学,有着很高的智商

,但,同时也可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被溺爱者的另一面,很可能是仇视一切!

心理学家分析:独生子女责任心比较弱,并且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明显。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不知道什么叫手足之情,也不会有从兄弟姐妹之间

的关爱、争吵与竞争中,开始练习走上社会和生活的机会。他们一个个都夜郎自大,内心里却是空虚而寂寞的,所以他们的目光里很少有温情

,不懂得去关爱他人,甚至可能会冷漠自己的亲人!

家长的溺爱和无条件的呵护,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特殊性,缺少自觉和自律,在道德修养上就降低了标准,不尊敬父母、不遵守社

会公德,并且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他们只关心自己,漠视别人,“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又如何能被那些身残志坚的人

所感动。

2、家长疏忽

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而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生活负担较大,精力分配不当,对子女关心不够;有的文化层次低的父

母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有的是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过去的家庭观念已被自我为中心取代,人们习惯了以自己的

利益为圆心画圆,对家庭的责任感下降。家长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情感和爱心,却忽略了对孩子人格、品行的教育,有时会形容某人没有教养

。“教养”就是既要“养”,养育,还要“教”教育。

3、家长言行影响

孩子的社会化最初是在家庭实现的。家庭道德教育是通过家长以自身待人处世的基本态度、言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件和各种人物进行评价

,把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具体地传授给孩子。孩子们常常是通过父母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来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相

互关系的。家长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许多家庭却

不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或许家长本身就素质不高,但这毕竟是少数。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对美丑、善恶、是非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家长为人诚恳,言行有礼貌、讲文明,孩子看得见、学得到,天长日久就会起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每天和父母共同生活,在耳闻目睹,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中,家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要求和期盼传达给孩子,孩子也会逐

渐的感觉到父母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也就会逐渐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做人”和“怎样做人”。为了家庭的幸福,也为了祖国明天的辉煌

,家长们应当十分重视初中阶段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形成的一般规律,并有的放矢的加强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全面的道德品

质的教育,让孩子们健康、愉快的成长。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失误是导致孩子同情心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1、教育方式落后,忽视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只重分析文章、讲技巧,漏掉情感、人文性。科学教学过多地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漠视人的体验,忽略人的追求,这是传统

的科学教学观。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积极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情感

和良好的思文品质。人文思想将愈益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素养。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中、小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但这种教育常常更多地限于口头,只

是一种规则的教育,缺少实际的行为实践,许多老师也并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机会,如有的孩子生病了,老师就一

语带过,没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一机会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学校教育的缺乏也使得很多孩子不会关心他人,即使在他人处于困境时也吝于

伸出援手。

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我们应做到科学知识教

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我们要呼唤人性的回归,在科学学习中关注人

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学习,注重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的优势,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

2、教育手段、教育工具落后。

课堂上教师只能靠苍白的说教,简单的言语来让学生明白。全靠老师讲,难以想象,无法感受,不如画面等来的直接。

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性,使某些观察不到的现象显示出来,使某些辨别不清的东西变得清晰,扩大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多媒体教学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利于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把握。原来的简单、苍白说教已经完全被翔实的影像资料所充盈的

生活课堂取代。通过图片画面会更有说服力。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是书本上几段黑白的文字,而是更为波澜的网络资源,在那里,只要正确引导

,能够获得我们喜好的想要探求的关于我们国家和我们自己的许多起源和奥妙。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美妙的。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有了多媒体之后,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和自主地讨论、辩论,甚至可以由学生自己找出他们需要证明的依据,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探究他

们认为有趣的知识。课堂更多地变成了师生共同进行探究知识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生成文化的场所!http://www.youerw.com

想找回我国传统的优秀美德,社会要倡导,学校要教导,家长要引导,子女要自导。
参考文献:

1、≤墨子·所染≥

2、≤文化纵横≥<是制度缺陷还是人情冷漠>李云飞2005年12月21日

3、“社会之窗”≤中国的“小皇帝”≥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1日 第四章德育

5、“家长学校(初中)”第优课:初中生的品德形成与家庭教育 2008年3月27日

6、施索华≤家庭教育 德育先行≥2008-01-04

为什么学生对老师的“辛劳”无动于衷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