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给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需要,才能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师 专业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再现他人,与别人进行交往,探索世界,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总体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高中历史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它包括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学术追踪(即学术视野)、高中历史教育学理论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等。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处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同时,由于模块间的内容有交叉,如中国近代史部分历史(ⅰ)“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中有“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的内容;在历史(ⅲ)“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成果”专题中有“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的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中,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面”的内容;在选修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的“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这一专题中也有“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的内容。所以对这些重要的交叉内容,要有一个横向的整体掌握。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号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现,从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与此同时,培养高中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高中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如历史(ⅲ)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从一些杰出历史学家,如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剪伯赞、郭沫若等大量的传世著作中,选择一些精彩篇章来学习,这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另外还应多阅读中学历史教学专业期刊(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这些刊物贴近高中历史教学,有许多学术论文和经验文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能力,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四,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近十年来,我国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如赵恒烈、金相成等编著的《历史教育学》,齐健等编著的《历史教育价值论》,王宏志编著的《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资料。近年来,在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方面,也出版了一些专著,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地理教学案例与评析》等;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历史教学专业期刊上也刊载了高中历史新课标方面的许多学术论文和经验文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拜读并借鉴,让我们的专业发展少走弯路。
第五,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要熟悉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已有哪些历史知识;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和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疑难点、关注点、兴奋点;熟悉他们学习高中历史的习惯和方法;熟悉他们对新课标课本的感受;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愿望和要求;熟悉他们对你授课的接受程度乃至他们对你本人的接受度等。熟悉了这些,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二、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中与高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课标意识
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就要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文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当然,要增强课标意识,首先还得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除了自己学习领会、教学实践和反思外,还须学习借鉴他人的成果和经验教训。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2004年中学历史教学的权威刊物《历史教学》就专门开设了“关注新课改”栏目,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如曹大为的《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徐新的《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任世江的《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等。《中学历史教学》在2005年开辟了“高中新课程探索”栏目,发表了黄牧航的《谈高中课改背景下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马执斌的《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等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也于2005年开设了“走进新课程”栏目,发表了陈伟国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文章。这些论文对加深理解《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增强课标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二)转变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而只是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用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通过编写校本历史教材,成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从而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三)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1.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四)转变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1.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2.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3.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4.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5.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五)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素质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不再将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权威下的“奴仆”,而是将学生视作教学的主动探索者、参与者、与教师平等的合作者,将他们视作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学资源。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终究将独立生活的人。以生为本,就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正常需要,关注他们全面成长。
三、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于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提高反思能力、课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反思性教学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贴近教师的专业生活,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教师理所当然应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案进行反思。比如,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定的本节课的目标理解得如何?学生对本节课会有哪些疑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否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三文目标应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处理是否妥当等。在教学中,应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主要表现为对课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适当处理和运用,教学中的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机智、教育智慧。教学后的反思是应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专题,一个模块等)后,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反思、研究整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取得的教学效果及原因,并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是对前一轮教学活动的终结,也是新一轮反思性教学的前奏。
教学反思应从多角度去审视,以下四个角度应是重点关注的。1.历史教师自身所提供的视角。包括自己在上课时的教学体会及经验,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录像、录音的重温及自己去听其他历史教师上课的感受等。2.自己所教学生所提供的角度。对自己教授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作业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感受、体会和教学效果。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方式,加强与本校历史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领导和本地区历史教研员及其他学校同行的交流,请他们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中肯意见。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角度。阅读一些发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和历史教育大家的点评,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以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度量的标准。
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最好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学日记、教育叙事、教学小论文等都是较常见的几种类型。而教学日记能较忠实、系统地记载本人教学反思的过程和内容,见证自己专业发展的历程,并能为自己教学研究积累大量的原始素材而备受欢迎。教学日记应重点记录以下五点:第一,记录教学中的“亮点”。一节课下来,如果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境的设计等)感到满意,就可以记录下来。第二,记录教学中的“缺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精心设计的一节课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总结,让遗憾变成一笔宝贵的财富。第三,记录教学过程中突发的“灵感”。这种灵感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突然迸发的,是之前无法估计的,这些灵感一经提升,往往会变成你的教育智慧。第四,记录学生的“闪光点”。高中生的想像力丰富,有时会别出一格,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认真做好记录。第五,记录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新课程资源时自己的“观点”。将这些内容用专门的笔记本记下来,不时翻看、重温,审视原来的教学过程的成功和失误,体验职业幸福。当然这要求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反思写作习惯,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特别是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要有揭自己短的勇气和胆识。
(二)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产生了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要有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这优个“新”中有很多问题等待着高中历史教师去探讨、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教师即研究者”也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也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者。机遇与挑战并存,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包括教师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反映、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处理,对特殊情况的处理等)。对这些内容进行记录与统计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或提供给其他参与教师进行分析和反思。它与教学反思有很多相似之处。
课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没有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它一般要经过选题、论证、实施、结题、推广等五个阶段。选题要选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如“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农村高中如何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等。选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以便于大家共同研究、交流和推广;同时又要根据自身、学校和地区差别,保持自身的特点以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亮点。论证就是说明所选研究课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研究方案的合情性、有序性、可行性。实施就是按研究方案有序地执行,在此阶段特别要注意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和研究活动的多样性。历史教学研究方法很多,有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等,方法没有好坏之分,但方法的选择要服务于各阶段研究的任务,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只有针对各阶段研究的任务和目的,选择恰当的方法,才有针对性,才能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方便,才能做到研究的实效性。同时课题研究是集体研究,研究团队可根据研究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采用座谈会、研讨会、书信、闲聊等方式,增强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吸引力。当然形式可以多样,但目标只有有一个,就是要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结题推广就是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评估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将经验以论文、专著、交流会等方式推广,将其发扬光大,供同类学校借鉴。
教学研究既需要教师本人和研究团队的努力,也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三)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1.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1)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首先,高中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要大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让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得当的肢体动作、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其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对所授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专业能力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勾画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去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思文,达到课程目标。同时,其他学科教师也是很好的人力课程资源。如:可在美术教师指导下欣赏历史图片(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可在计算机教师指导下在互联网收集历史学习资源等。
其次,利用好高中学生资源。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基础,并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收集整理历史课程资源,如收集历史歌曲、外出旅游参观历史遗址时的照片、报刊杂志中有关的历史文章等。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以课堂讨论、组织历史辩论会和故事会、编制历史剧、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增强他们的历史体验和感悟。
再次,利用好学生家长资源。学生的长辈经历丰富,是近几十年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他们的生活与学生贴近,所以他们的讲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历史,更能让历史教学走近他们的生活。
最后,要利用好社会各界人士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进课堂讲述历史。
(2)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
http://www.youerw.com/ 首先利用好历史教材。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历史教材不再是一字都不能动的“圣经”,不再以作者所表达的意义作为唯一标准。它允许历史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增删、诠释乃至重新编排。
其次利用好图书资料。高中学校和历史教师多少都有一些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和历史报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到图书馆去借阅或购买,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
最后,利用好音像资料和互联网。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历史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也可在互联网上搜索高中历史教学网站供师生参考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购买历史专题片光盘影视作品(如《大国崛起》、《世纪中国》等)。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和各类资源特点,合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施、反思、研究,以提高历史资源利用能力。
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有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其主要就表现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这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即本校高中历史教学是否有此必要、本校能否提供相应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学生是否对此感兴趣等。其次分析所在地区、学校和师生实际,并与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再次确定开发校本教材的目标,即人文教育和历史思文能力的培养。最后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次反复,在不断的开发、实施、反思中提高历史课程开发能力。
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涉及到的内容多。因此,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明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确定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有阶段性、有选择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