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与衰落探析
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是农耕文明。古代有人把西方的商业文明与中国的农耕文明用两条龙来作比较。在西方的传说中,龙是来作为战斗用的坐骑, 形象更像是恐龙或大蜥蜴一样的存在 ,有单角 、大肚子 、后肢长 、前肢较短,而要想成为龙骑士最重要的是要先有实力征服一条龙,而据说这种龙就住在幽深的山谷中;而中国的龙更多是掌管降雨的龙神:身体细长、有脚 、双角, 一般住在龙宫中 ,有思想, 而且据说西方的龙和中国的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只是根据这两种动物的形象有点像,便于翻译。其实这种翻译并不准确 ,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 ,而中国的龙则是祥和风调雨顺的象征。但纵观世界历史,“祥和”的农耕文明却远远落后于“邪恶’的商业文明,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探析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与衰落。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阳谷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对于这种文化的起源,很多学者、专家做过大量的研究。在这里,我想从家乡聊城的阳谷县作一简析。
在阳谷历史上有“柯泽”的记载。考其位置在今阳谷县西部西湖乡,现名西湖坡。柯泽正是滔滔洪水薄空桑之后留下的湖泊。今三座龙山文化城,其居民用水当仰仗柯泽供应。这些古城址中,同时发现水渠,这些水渠当是源于柯泽或注入柯泽的。另一条是河水。据《河渠志》记载,黄河在几千年里改道无数次,或经阳谷南或经阳谷北或穿阳谷而过,均距阳谷不远,阳谷境内的金堤,相传为大禹之父鲧所修建,黄河虽时而桀骜不驯,但却是阳谷一带的农耕业的主要水源。
据多种古史记载:伏羲在阳谷教民种谷;“蚩尤明于天道”,在此观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来确定一年的时令,使民知时节,以便民随季节变化进行春播、夏锄、秋收、冬藏,不误农时。至今阳谷民间仍有沿用观三星种小麦之术。贵州省苗学会执行会长、苗学专家杨培德认为,蚩尤作为九黎部族的首领,在此率领他的部族最早进入了定居的农耕文明时代。而且阳谷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阳谷地处黄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阳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度,日照率为58%,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粮食作物和蔬菜;古时候有众多的河渠湖泊。有蚩尤氏“登九淖而伐空桑”的传说。
从考古的角度看,农耕起源时期,一是农具较发达,有石磨、石镰、石锄;二是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等。阳谷三座古城的出土文物大致包含了这些器物。如张秋镇许楼遗址中发掘出很多大汶口文化时代的陶质和石质纺轮,说明当时的九黎人不仅会种地,还学会了用丝和麻织布,进而说明手工纺织比较发达,是中华大地上纺织业发祥地之一。在景阳岗出土的双耳陶瓮、双耳食盒等器具其形精美、其质坚实,均说明这里的手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阳谷县蚩尤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梦华说:纵观阳谷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和东夷集团的蚩尤、少昊,有七位首领居于阳谷一带,不仅留下了美丽的传说,而且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标志着黄河下游以阳谷为中心的区域率先进入了农耕阶段,奠定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基础,因而阳谷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和毁灭性攻击,农耕人作过种种努力。中原王朝相对强大时,便主动出击,远征大漠;相对衰弱时,便退守农耕区边界线。然而,游牧人来去无定,农耕区却固定难移,注定了农耕人在军事上的被动状态。为着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中原农耕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期,历尽艰辛,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修筑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列国"互防"长城失去作用,被拆除,秦始皇在发起北逐匈奴战争的同时,修建起万里长城。秦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宋、金、元、明各代都修筑或增建过长城。今天我们所研讨的长城,更直接的是指明长城。明长城是中国最后一道万里长城,也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万里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边,沿燕山山脊,巍然耸立,屏护北京,然后斜穿黄河河套,直抵甘肃嘉峪关,全长七千三百公里,即一万四千优百华里。明长城的特点是: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在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二十几重;并在长城南北设了许多城堡、烟墩(烽火台),用来了望敌情,传递警报。明朝已被抛弃于长城以外。
就人文条件而言,长城的南移又说明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攻势愈益严峻,黄河河套以外的阴山、贺兰山等天险,中原王朝已无力防守,拱手交与游牧人。农耕人在失去天然屏障的情况下,越来越依赖于长城来文系自身的安全。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明长城的线路走向,几乎与前述四百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这恰恰说明,长城是湿润区与干燥区的边界,也即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边界。它是农耕人护卫发达的农业经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防线。
所以,其实真正要解决好农耕人与游牧人的冲突问题,决不能仅仅依赖于长城,但长城当时既发挥了军事上的防御功能,又是农耕文明的防卫线。当然,今天的长城已经失去军事作用,而以一个雄伟的历史遗迹,屹立在中国大陆四百毫米等降水线的崇山峻岭间,供人凭吊。
中国农耕文明落后于西方商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有其封闭性、随意性,缺乏进取心和缺少借鉴的特点,有懒惰、松散的流弊。而西方的商业文明的特点是勇于创新、乐于沟通的经济活动,在商业经济中培养起来的是平等交换的关系和意识,商品经济注重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和开发,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高于一切。
封闭的农耕文明很少接受到新生事物,也就很难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加上缺乏科学指导、没有前瞻性,创新空间较小。而累积的生产经验延续性,又只能以继承过去的经验作为主体,知识的遗传性很强,变异性却很弱,农耕文明的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关系矛盾日益突出,为中国农耕文明落后于西方商业文明提供了前提。
创新的西方文明建立在一个相对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西方商业竞争本身强烈要求开发和创造新的价值载体、新的技术和市场。加上良好的商业传统,善于商业谈判和沟通,又注重程序和操作的规范,西方文明是有利于目前的人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在发展经济方面的经验,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虚心学习的。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在经历着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西文明的冲撞与交流变得无法回避和不可逆转。
在经历过上个世纪初的政治变革、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90年代的“全方位开放”,以及频繁的战争与一次次“制度实验”之后,传统社会生活早已经被来自西方和本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势力撕扯得面目全非。
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时代观察家们认为:传统农耕文明时代的成功,曾取决对暴力和土地的拥有;现代工商文明时代的成功,则取决对权力和财富的拥有。把农耕文明有机的转化成为现代商业文明,加快从农业之国向产业之邦迈进的步伐,就应该充分学习西方产业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康庄大路。根据中国的人文环境,总结适合中国企业管理经验,乃是我国经济界同仁义不容辞之责。
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与衰落探析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