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个经济问题比收入分配更令人感兴趣,但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问题像收入分配一样那么缺少科学研究。”英国经济学家阿特金森(Atkinson)的这一判断一直延续至今。收入分配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话题,也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分配领域,暴露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严峻,收入差距扩大等等。其中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日益突显,地区间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特别引人关注。发改委《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显示: 2005年我国最高收入省与最低收入省的收入相差10655元(2004年为9465元),收入之比为2.3:1;东部地区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距: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375元、8809元、8783元和8730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1.52倍、1.52倍和1.53倍;收入高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收入低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的9个省份有八个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后四位的省份均为西部地区。因此,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做深入地分析研究,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只是收入分配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上看,研究城镇居民的收入问题实际上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水平的一种关注。因此,本文除了在收入差距的数量上做衡量和比较外,更希望进一步深入实际,对关系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调查进行分析。收入差距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正是因为我们注意到了不同群体在家庭收入、日常支出、耐用消费品、休闲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的差异,这才是实际上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研究收入差距这个相对空泛的对象时,不妨回归到生活的现实状态下,看看不同地区的居民在收入来源和消费习惯上到底有哪些差异,希望能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产生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形成东西部初始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1、思想观念的影响
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我国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并首先得到了所谓的“第一桶金”,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思文模式的限制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教育水平的影响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3、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4、贸易因素的影响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转换工作的困难程度不同,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之间的差别。
(二)从收入来源的角度分析已经形成的收入差距
以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如下表1:
表1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表 单位:%
家庭总收入 工薪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东部地区 100 68.8 4.4 1.7 25.0
中部地区 100 70.1 5.9 1.2 22.7
西部地区 100 72.3 4.6 1.3 21.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的相关数据整理
比较上表中三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构成比例,大致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总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虽然东、中、西部地区的财产性收入的比重都低于2%,但东部较西部高出0.4个百分点;在转移性收入上,虽然三者的比重均高于20%,但东部仍较西部高出3.2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推断:政府对东部地区的转移性支付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中部地区比较,西部地区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又是最小的。转移性支付手段是一种非市场的调节行为,作为政府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政府保持地区均衡、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最重要的财政手段。政府通过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方式,进行资源的再分配,有效弥补了市场调节的缺陷。因此,政府转移性支付对象的选择是形成东西部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缩小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西部地区居民的总收入更多地来自工薪收入。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工薪收入的比重达到5.9%,比东、中部地区高出了3.7和2.2个百分点。
西部占优势的这个百分比向我们透露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工资普遍较低,而且城镇居民受工资变动影响的程度要远超过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的多元化,为居民的收入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途径,这也是影响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
第三,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总收入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最高,就东西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居民的经营性收入高出东部地区0.2个百分点。
由于经营性收入承担的风险较大,不稳定性较强,所以收入的风险构成及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