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台油层组储层特性及非均质性研究 第4页
下稳定泥岩:位于杜家台油层底部,岩性为深灰、褐灰、黑灰色泥岩、页岩组合,本区分布较稳定,厚度15 ~20 左右,视电阻率曲线低而平,在感应曲线上为高感(图3-2)。
图3-2 下稳定泥岩段电性特征
辅助标志层—笔架泥岩:位于杜 油层组顶部,岩性为深灰~灰绿色泥岩,夹少量的页岩,偶夹薄层砂岩,在该区分布比较稳定,厚15m左右。电阻低,感应曲线高,形似笔架。
3.1.3 研究区杜家台油层组地层划分对比
图3-3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层综合柱状图及小层划分
通过各井杜家台油层组顶底界限的确定,在标志层控制下,利用岩性和旋回对比的方法,对研究区所有井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图3-3),通过连井地层对比剖面的控制达到了全区地层的统层。
图3-4 曙51井-杜古40井连井地层对比剖面图
图3-5 曙2-3-11井-曙2-3-18井连井地层对比剖面图
研究区杜家台油层是在杜家台古潜山的东斜坡上沉积的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在该套地层沉积时,受到湖盆中长期隆起的杜家台古潜山的影响,地层由四周逐渐向潜山隆起部位形成超覆沉积,造成该套沉积体沉积不全,在潜山的顶部形成秃顶。由地层对比和砂体等厚做图可以看出,杜家台油层组地层展布不仅受到当时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还明显地受到潜山的控制,各油层组砂体分布范围和发育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杜Ⅲ油层组开始沉积时,杜家台古潜山大部分暴露于沉积界面之上,仅在研究区的北部杜古6井-曙2-7-15井-曙2-7-17井-曙2-4-18井一线以北,和曙2-2-13井之南,沉积了杜家台油层组的地层,其余地区处于剥蚀面之上(附图)。随着杜家台油层组的沉积,地层从北、东、南各个方向向古潜山超覆沉积,从沉积地层的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北部潜山较陡,超覆沉积推进较慢,而在研究区的东部、南部潜山较缓,地层超覆推进相对北部较快。
杜Ⅱ油层组与杜Ⅲ油层组为连续沉积,继承了其沉积格局,在沉积时潜山顶部——在杜古40井—曙2-6-8井—曙2-4-009井—曙2-2-16井—曙2-3-13井—曙2-4-15井—曙2-4-16井-曙2-5-17井-曙2-6-17井一线内,潜山暴露于水体之上,遭受剥蚀,随着杜Ⅱ油层组的沉积,沉积物继续从潜山的四周向潜山超覆沉积,此时依然保持了杜Ⅲ油层组沉积时的格局,北部超覆沉积推进较慢,而在研究区的东部、南部地层超覆推进相对北部较快。原文请找腾讯752018766优'文^论,文~网
http://www.youerw.com杜Ⅰ油层组与杜Ⅱ油层组为连续沉积,继承了其沉积格局,在沉积时潜山顶部——在曙2-6-12井—杜40井-杜古65井-曙2-7-13井一线内,潜山暴露于水体之上,遭受剥蚀,随着杜Ⅰ油层组的沉积,沉积物继续向潜山顶部超覆沉积,至杜Ⅰ油层组3小层沉积时仅杜古65井处潜山暴露于水体之上,而杜Ⅰ油层组2小层沉积时整个杜家台潜山已经完全被水体淹没在水体之下,使整个研究区形成完整的潜山超覆沉积。
3.2沉积微相研究
储层的沉积学特征决定着储层的成因类型、成分、结构和宏观展布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决定着储层形成时储集空间及其分布,而且还影响着储集空间的演化。
3.2.1区域沉积背景
中生代以来至晚第三纪,下辽河坳陷经历了拱张、裂陷、坳陷三个阶段,沉积了上侏罗统-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三套面貌不同的地层,分别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盆地的沉积。中生代由于隆升-拱张,沉积了红色碎屑岩建造;早第三纪强烈的裂陷、块断运动,沉积了巨厚的暗色泥岩及砂砾岩建造;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断裂活动减弱,坳陷形式取代了断陷,沉积了砂泥岩建造。裂陷期的构造活动,直接控制了盆地内早第三纪各个时期的沉积,由老至新分为三个构造-沉积旋回:沙河街组四段-三段沉积旋回,沙河街组二段-一段沉积旋回,东营组旋回。
沙四时期西部凹陷为浅水碳酸盐岩和砂泥岩建造,由于构造活动和古地貌形态的分割,凹陷的沉积环境南北差异甚大,大致以凹陷中部的曙光潜山和与之对峙的兴隆台古隆起一线为界,形成南北两种环境。
北部地区为无明显水流注入的半封闭湖湾区,发育了湖相沉积物,封闭的环境造成了该区的水体具有高矿化度的特征,碳酸盐岩沉积物相对发育,主要为白云质石灰岩、钙质页岩和鲕粒灰岩,及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砂岩。该区域以湖湾环境为主,仅在北端的安台以北牛心坨地区有水流注入,形成小范围的扇三角洲砂体。上一页 [1] [2] [3] [4]
杜家台油层组储层特性及非均质性研究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