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针对“女子十二乐坊”掀起的新民乐热潮并迅速与国际音乐市场接轨深受欢迎的现象,初步探析个中缘由,并提出新民乐“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女子十二乐坊”是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典范
一位演出业界资深人士告诉笔者,很多观众以为“民乐流行化”就只是在舞台上看到的那样让专修民乐的演奏者换一种“调调”,演奏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好像流行歌星演绎经过重新编曲的民歌民谣一样。其实,民乐流行化的本质是“商品化”,女子民乐组合归根到底是流行组合,是市场需要的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的有机结合。
1.“女子十二乐坊”的产生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首第一篇《关雎》便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见中国自古就有美女琴瑟合鸣。再者,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也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除其自身的相互影响、交融外,受外来音乐的影响也很大。自秦汉以来,尤其在汉唐诸朝出现了与外城外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盛期,从西域和其他国家传入的一些乐舞、乐调、乐器和音乐理论等,经过长期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渐渐被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主体吸收或兼容,成为新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甚至民乐演奏中的乐器,如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琵琶、唢呐、二胡、扬琴等,它们也是典型的外来乐器,在“胡化”与“汉化”的双向传播交流中,便成为地道的中国民族乐器。笔者认为,正是基于长久以来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女子十二乐坊”新民乐的诞生与迅猛发展也将成为必然。
2.“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轨迹符合国际化潮流。2003年2月,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日本Platia株式会社签订合同,共同运作女子十二乐坊进军日本市场。经过大规模、高投入、多视点的宣传。创造了中国音乐唱片海外发行的奇迹,也创造了日本器乐专辑单碟发行的奇迹。2004年8月11日,被美国时代周刊(TIME)誉为来自中国的一打玫瑰的“女子十二乐坊” ,正式开始了“征服”北美的音乐之旅。 8月17日首张专辑《东方动力》上市第一天便在沃尔玛(Wal-Mart)、Circuit City等超级连锁店全线脱销,抢售一空,火爆程度令人始料不及。专辑发行第一周便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名列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第62位,这也是中国本土音乐家在北美唱片市场上创下的最高排名纪录。
毫无疑问“女子十二乐坊”是引发新民乐热潮的源头,她们进军日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个签约日本海外的民乐团体,并在日本掀起中国民族乐器热。而后又把目标锁定格莱美,冲击美国市场。笔者认为,“女子十二乐坊”走国际化道路,借鉴西方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并将之有机的融合,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女子十二乐坊”是国内与国外音乐文化碰撞的结晶
综合“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表现以及墙里墙外争相开放的局面,她们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国外流行音乐相融合,引进海外资金和成熟体制,并结合现代的审美观点,融民族、古典和流行、国际化为一体,寻求与国际共通,碰撞出傲人的结晶。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1.突破国内民族音乐之束缚。“女子十二乐坊”横空出世之前几年,在中国已经掀起一股名为“新民乐运动”的热潮,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议。但现代观众会喜欢什么样的民乐形式,已经逐渐形成为新民乐的发展趋势,原本单枪匹马的民族乐器出现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涌现出了诸如冯晓泉、曾格格、谭盾等新民乐的个人代表。“女子十二乐坊”使用中国传统乐器,采用大胆前卫的穿着。动感变化的舞台灯光、巨大的电声音响效果及“二胡站着拉”等方式,重新演绎中国古典民乐、民歌和世界各民族音乐作品,解除了中国几千年民乐传统表现形式的束缚,整合了优势资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并发展生产经营机制,文化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得到释放,实力和发展不断壮大,使得经典的中华民族文化享誉世界。
2.与国外音乐相辅相成。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欧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如用我国民族音乐语言写成的小提琴曲、交响曲、钢琴曲,借鉴西方音乐体裁形式创作民族器乐曲,具有时代精神并富有民族风格的齐唱、合唱曲,吸收外来唱法长处并创立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学派,运用适合中国旋律特点的民族和声等中外音乐交流形式等,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说,在外来音乐文化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其自身也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改造。“女子十二乐坊”墙外花香的现象,除了国外朋友受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化审美心理的影响外,更是我国民族音乐自身积极主动选择并结合外部适应之结果。
三、“女子十二乐坊”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里姆斯基۰克萨科夫曾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中国的民乐是中国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它揭示了中国民众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由于历史、社会、音乐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传统民乐并不具有很广泛的受众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强烈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然而,与流行音乐相比,民乐的欣赏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与知识准备;与其他艺术品种相比,民乐缺少变化创新和多媒介的现代表现手段,与现代人特别是主流消费群体——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习惯不相契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民乐在大众文化中的普及和推广,因而“女子十二乐坊”新民乐的出现呼唤着审美形式的现代转换,只有结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对民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进行适当的发展创新,使民乐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富有清新的时代气息,既不失传统的根基又融入时尚的元素,使民乐演出不仅“好听”而且“好看”,才能使民乐重新赢得当代人的喜爱,从而促进更大的市场消费需求。
由此,笔者认为,“女子十二乐坊”一定要继承好,尤其是把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民乐之灵魂要继承好,这也是“女子十二乐坊”发展之根本。但是,继承的目的不是因循守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西方音乐只能借鉴不能盲从。“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依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中国文化重人、重感情的艺术观点和注重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偏于抒情与表现内涵的传统文化的美学观点,并强调艺术的意境美。而西方文艺美学则侧重于模仿和再现客观,寻求美与真的一致,所以西方艺术认为“只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形成了西方艺术注重感官美的文化传统。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