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都市农业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优)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
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即使都市农业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证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
(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第一。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开办培训班,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优)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打造都市区域农业品牌。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城郊的一些地方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辖区内的特色,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如,北京市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农产品,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一批区域农业品牌已经逐步引领市场。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保证城乡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