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朝鲜语)的敬语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种是在说话过程中对出现的第三人(或关于第三人的事或事物)的尊敬。例如:선생님께서 오늘 수업을 취소하셨습니다.(老师把今天的课程取消了。)这里“老师”就是说话过程中出现的第三人,并不在说话现场。不过因“老师”是长辈,所以在提起“老师”的时候也要使用敬语。“-께서”“-습니다”就是表敬语的后缀,没有意思。第二种是说话人在听话者面前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从而提高听者的身份。例如:어르신 필요하신거 있으세요? (老人家您有什么需要的吗?) 这是在说话过程中说者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抬高了“老人家”的地位来表敬意。第一种情况根据语言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的主体(说话者语句中的主语)的尊敬;另一种是语言的客体(说话者语句中主语所尊重的对象)的尊敬。
(二)汉语敬语的起源分类
汉语敬语的起源,多数人认为是由于中国人的礼仪观念。早在甲骨卜辞中就有了使用敬谦词的证明。如在甲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壬戌卜,今日王视下?于癸亥省像。”这里出现的“王”就是敬词。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敬词和谦词也得到了大大的促进。春秋战国时期,受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提倡的礼教思想,敬语词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战国策·燕策一》中“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这里的“足下”指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您”,用于下称上,是称对方的敬词。后演变为广泛用于平辈、朋友之间,如:《报任少卿书》中“少卿足下”对于朋友、平辈的称呼。到了秦朝优国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等级制度成为了文系君主专制的武器。语言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用词非常规范。如:平民和朝臣尊称统治者“上、皇上、大王、万岁、天子、圣上”。权贵们则自谦“朕、寡人、哀家、微臣”等,这些都是受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影响。再之后就到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政府提倡平等。文革时期更是对社会的意识心态的管制,导致了人们对敬语的使用意识薄弱,许多的敬语也就停止使用,敬语只有在书面语和社交领域的表达中才有所体现。
汉语敬语大体可以分为3种:尊称、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整体护理 谦称、一般交际用语[1]。尊称是指尊敬对方时所用的称呼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见解、情况的。如:最常见的“您、芳名、高见”等等。谦称是指谦虚的说自己和自己的意见以及有关事物的。如:“内人、免贵、舍弟”等等。一般交际用语是指见面、求助、得助用的。“请、让、拜-”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根据敬谦辞在语言的作用,分为称谓性敬谦辞和表述性敬谦辞[1]。称谓性敬谦辞是对人的称呼。如:“阿姨、您、郭老”等等。表达性敬谦辞是除了称谓性敬谦辞以外的所有敬语,表达性敬谦辞的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如:“赏脸、恭候、莅临”等等。
二、汉语和韩语的敬语结构
(一)韩语敬语的结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汉语和韩语敬语的对比研究(朝鲜语敬语)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