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媒体报道方式。通过图2,不难发现网络媒体在对汶川地震进行报道时都采取多种表现手段集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动漫、音频等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形成专题化报道。网络媒体汇聚了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的所有报道形式,再附加动漫、3D、图表等一些报道形式,在尽可能多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通过文字对信息的陈述,加之图片新闻的补充,以及视频新闻的直观表达,网友可以在任何一家网络媒体上获得自己所需的所有信息。
3.互动性强。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自己“Web2.0”互动功能,可以与受众进行双向的互动交流。相比于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只能借助读者来信,电视和广播只能进行现场连线、电话反馈等互动形式,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可谓形式多样,且各具特色。如人民网首页开辟了网友互动专区:有为汶川震区人民祈福、网友留言等子栏目,人民网还开辟了四川汶川地震网上纪念馆为逝者献花、点烛、上香、敬酒等,让民众表达抗震救灾的感受和意见;新华网也设立寻亲帖和守望区等子栏目;这些都能很好地疏导网民情感,并能够感知和引导网民舆论。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图2-4清晰地看到无论政府网站、商业网站还是地方新闻网站都设置网上悼念、祈福留言、寻亲、报平安等一系列互动版块。网友可以根据自己收到的信息反馈信息,而信息发布者可以通过网友反馈的情况,发现受众需求,调整传播方式,以达到更佳的多向传播效果。
4.信息量大。以人民网为例,从5月12日到26日,人民网先后推出“5•12”抗震救灾大型专题、中国抗震救灾网设置了24个相关新闻专题以及25个互动活动,文字报道近5万篇,图片报道近2万篇,视频新闻1000多条,并推出24小时实时图文直播,制作灾区FLASH地图,并在YOUTUBE网站建立汶川地震视频群“Strong Earthquake Hits SW China”。[ 陈智霞.从人民网“5·12”抗震救灾报道看网络媒体主流化[J].新闻战线,2008,(6)] 截止到19日19时,以人民网等为代表的八家政府重点网站相继发布音视频新闻报道4830条,播客1500多条。而以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商业性网站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总数超过233万篇,点击量超过23.6亿次,回帖超过1260万条。[ 张向东.未来媒体:“新”主沉浮——从抗震救灾报道看新媒体优势与传媒新生代成长,[J].新闻记者,2008,(7)] 在汶川地震发生的24小时内,新浪、搜狐、百度、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上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数以万计。海量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出现,使汶川地震的真实情况得以再现,民众可以在海量信息中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