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称论文的潜规则
“潜规则”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官场、演艺圈等等都充斥着“潜规则”。在教育领域,我们越来越提倡“教与研相结合“,于是很自然地将职称与教研论文挂钩,论文成为了评职称的重要依据。许多人开始抱怨,抱怨自己的教学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分身无术;抱怨生活的压力让自己没办法搞科研。我想,许多老师抱怨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这些,用论文去博取职称似乎并不是“研究+发表=职称”那么简单的模式。这里面有许多“潜规则”,也许我们似曾相识。
首先,“钱、权、关系”成为了职称论文的“敲门砖”。市场经济催生了越来越多只以盈利为目的的杂志。他们眼里只有钱,无论文章的质量如何,只要肯出版面费、合作费,发表都不是件难事。有些杂志夸张到“今天投稿明天用稿”的地步。有些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嘀咕:“那么累搞科研不也是为个发表,不如给点钱省事、省时。”还有就是有些老师是某某领导的“裙带圈”,领导指示“予以关照”,杂志社怎敢不从?当然还有老师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杂志社,文章本身暂且不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朋友,不开绿灯能行吗?这些让科研成为“空中楼阁”,没有钱就找关系成为了发表职称论文的“流行风”,这个如此功利化的世界,本身给予人们的就是浮躁,何况是教师?有所谓的“捷径”,谁还愿意踏踏实实搞研究。
第二,发表搞“形式主义”。许多老师心中坚固的传统壁垒依然没有打破,他们认为教学才是教师的“生命线”。发与不发文章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教学好的未必能写文章,会写文章的未必教学水平就高”。有些教师自以为教学水平等均已符合晋升条件,只是不喜欢、不善于写文章而已。虽然职称与论文挂钩,但他们认为真正与职称划约等于号的还是教学。发表的功利性、目的性十分明确:就是为了符合职称评审的一项的要求。如此的想法,必然让教师失去搞科研的动力,他们写出的文章也只是临时之作,快马加鞭的为了完成任务,发表无疑越来越流于形式。
第三,职称论文的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论文的审核不在于论文本身的质量,不在于论文发表在何种档次的刊物,只在于“发了没有”。不多不少,有了就好。没有人会去看你的论文,只有人在意你“差不差论文”。只要你完成了职称评审的数量指标,那么就等于你跨过了这个所谓的“门槛”。无论你采用何种手段,无论你的论文是不是拼凑之作、“克隆”之作、仿冒之作、抄袭之作,审核中“有”才是最关键的。质量与否,两篇论文的实际价值远比一篇的价值大,这是个“拼数字”的游戏。评审们与送审者的“心照不宣”,让送审的老师乐此不疲地忽视“论文的真正价值”,只看到“功用价值”。
职称论文的“潜规则”无疑还有很多,上述三点仅作简单地描述。我想,当今的教师很难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包打天下”,他们需要的是更加理智、敏锐的教学思考。我们要尽量忽视职称论文的“潜规则”,论文是教师教学生命的流淌,用心、用情去对待它。心灵深处的文字远比为职称而应付的“拙作”吸引人,只有不断总结自己实践的真知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浅议职称论文的潜规则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