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舆论交流的无障碍性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提出“现实生活存在两个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 郭永宏.传统媒体创新要“道术”相应[N].人民日报,2013-3-28(9).]。其中之一是“媒体舆论场”,既由主流媒体营造舆论场。媒体作为政府宣传的工具,其政策性较强,但是,媒体舆论场也存在认识问题不客观、亲民化程度不够、定位出现偏差等问题。另一个“民间舆论场”,它是由民众纷纷议论而形成。民间舆论场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能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审视问题。但是,民间舆论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严重情绪化、缺乏理智、谣言滋生迅速、极易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等问题。
两个舆论场话语语境不同,对事物的审视也各有看法,所以民间舆论场和媒体舆论场有很多不兼容的地方,也急需一个能有效沟通两者的有效工具。政府微博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一办法的灵丹妙药,它实现了政府和网友无障碍互动交流,给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收集民意的舆论场,方便政府引导舆论。媒体表达的过程就是民间舆论场和媒体舆论场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政府倾听民意,相互交流的过程,这一优势需要政府微博充分运用,做好舆论引导。
三、政府微博舆论引导的缺陷
微博作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新生事物,政府在对政府微博的运作和管理上还有很多力所不及的地方,受运作机制和传统陈旧观念影响,在实际应用和舆论引导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政府微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一)观念陈旧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体现国家服务重心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公众。在这个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政府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的去更新观念,更加充分地重视和利用各种网络工具,通过转变角色和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度,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但是,一些政府微博舆论引导的思文观念还处在传统媒介的管理模式中,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的躲避心理和不作为,使舆论场上的舆情不能及时传递给政府,政府无法及时进行舆论引导,负面舆论得不到权威解释,引起受众对事件的恐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例如,2011年5月27日,湖北巴东发生“邓玉娇杀人事件”,事件之初,当地公安局多次通报案情,但竟然前后矛盾,这使得事件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加剧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在事件中,政府干部只是简单地利用宣传部门、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事件的报道,而没有学会利用微博这一新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舆论引导,同时政府对待此事的态度要么推诿搪塞、避而不见,要么不负责任、胡言乱语,不能及时站出来引导舆论,错失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让群众对政府心存不满,降低政府权威性。这就要求政府在舆论引导的时候,改变陈旧观念,及时遏制负面舆论,给受众树立可靠权威的政府形象本文来自优*文^论(文&网,
毕业论文 www.youerw.com 加7位QQ324'9114找源文。
(二)机制不完善
政府微博的舆论引导在对舆情信息的反馈与引导过程中,存在引导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在舆情潜伏期,政府不能搜集有用信息、了解舆情,这就使政府在舆论爆发期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应对措施,需要政府搜集舆情信息,完善预警机制;舆论爆发后,政府干部的躲避心理和不作为让负面舆论得不到有效遏制,民众心理得不到安抚,需要政府微博完善干预机制,有效引导舆论;舆情持续期政府干部不能准确预判出舆论的发展倾向,缺乏对舆情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研究,政府微博在舆论引导时,要根据搜集的舆情信息对舆论发展倾向做出准确预判,以便及时做出安抚民意的措施;舆情淡化期,政府微博在舆论引导时对舆情信息的反馈不及时、不准确,缺乏经验总结,不能充分利用媒介进行舆论引导。
例如,在2011年7月23日发生的“7·23”温州动车事故中,政府部门没有做好安全预警,安全方面存在漏洞,是灾难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在事故发生后,推诿躲避,致使遇难者人数增加,民众舆论中负面情绪严重,政府威信下降,是政府舆论引导干预机制不完善的表现。在舆情持续期,政府不能对舆论倾向做出预判,否认事实,不与“意见领袖”见解一致,造成受众对政府的疑虑。舆情淡化后,政府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馈舆情信息,使群众对政府和高铁产生质疑。政府要通过微博等媒介引导舆论导向,就必须完善各方面的机制,这样才能掌握舆情,及时安抚民意。
上一页 [1] [2] [3] [4]
受众期待视野下的政府微博舆论引导缺陷及对策探析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