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听后感
这首好听的歌,是在书写青花瓷的旷世悠久,犹如少女若隐若现的美丽,给人以唯美且哀伤的感觉。
淡淡的,让人回味。有种飘然世外的感觉,恬静、而淡然。
意境很飘逸,曲调也很悠扬,好像在叙述一个江南美丽的童话......
我最喜欢这几句歌词: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这意境很美呀!
前些日子看的《青花瓷》和《原来你非不快乐》,都是作词人作品。夕爷写的不是词,只是一些短篇感悟,懂了些佛学思文,没有很激赏的感觉,早知道应该借来看就好了。
满心期待是想伴着原曲,来看完方文山讲述的每一首词,只是也让我失望了。
羡慕的是,他虽然不信前世,却能如此耐心地堆砌一座小长安,应该能给他更多发挥的灵感。他对词的解析,也透露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也会偷”的道理,与流行的结合,他“偷”得好,如大家熟知的词性转换。而就是这种好,让我在听着原曲的同时,觉得格外的不舒服。
特别是比较近的《青花瓷》,方的词填的潇洒,周的曲却平述如念诗,正如我第一次听,除了旋律是中国风,没有什么兴奋的感觉,即使是周的含糊特色,从前听的同类歌曲,还是跟旋律契合的声音表情变化,这首歌,声音只是跟着节奏打点,唱不出故事性,只是如歌名一样,是个静态瓷器,辜负了那首华丽丽的词了。最好笑是,有人告诉过我,这首歌听到了我的名字……
其实那是这书里,方所说的这首词一个用词亮点,“天青在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烟雨是那么美的情景,还是不要唱太含糊比较好。另外,方为填词做了青花瓷的功课,那些专有名词,已经走在旋律之上了,中国风味太重,潇潇洒洒地抛离了旋律。
这个旋律,可能打油诗类歌词还唱着过瘾,至少,那首流传网上的化学班“青花瓷”堪称一绝,我欣赏那老师的灵活运用,如果我化学老师教我唱这歌,我应该一辈子都忘不了了。
所以,“青花瓷”是很难和从前的“东风破”“发如雪”相比的。
“东风破”和“发如雪”华丽度没有“青花瓷”来得高,但是契合度却比它好。第一次听东风破,就没有停下来地听了10遍,还和一首“晴天”,这应该是《叶惠美》时期大家都很有共鸣很感动的作品,“晴天”的在同类中的好暂时不说。
方说,“东风破”是2人最为完整的一首中国风,应该是从诗词的格式上看,因为早期的周,无论在唱腔还是起伏处理,还不太大将之风,但是委婉一点,也符合了词曲的感觉,幽幽地还是很耐听。而且我为什么听了10遍,只因中段飘出一截二胡,跟流行曲风的转换间擦出火花,对耳朵来说是一种小小的过瘾的刺激,我自以为,比周和小哥的“千里之外”要美妙。
对比“东风破”,“发如雪”才更为完整,因为无论是旋律、唱腔和词,形象都丰满多了,我对两次副歌后的rap歌词诟病,觉得还给古乐间奏更好,不用太忙。即使是这样,还是很喜欢,特别最后的戏班子的口气“啦儿啦”吟唱,接在“红尘醉”变高亢的尾端后,简直是表现力加糖。随后一些中国风作品,像“独唱情歌”尾端也有仿效,selina的段子不是很合,变得多此一举了。词上,“发如雪”的程度最为适合流行歌曲,毕竟古诗词还是有它符合的境界,用可以,但要用得恰到好处,流行旋律要保持流行性,用太浓了,就会好像“青花瓷”一样词抢曲,做到画面感,故事感就足够了。
周唱“发如雪”的时候,正值出辑万众期待,那时一年里,那张专辑真的不听不行,都在重复传唱,对比起现在,大家的关注更加主动,唱腔没有现在制式和放肆,现在的那首《给我一首歌的时间》,唱得真的“好肉酸”。我记得在“无与伦比”演唱会听live,他的即兴改音真的能让人瞬间倾心,“发如雪”虽然收在专辑里,但是声音表情有他live的那种自如。周唱高音很特别,总有一种以为上不去他却又轻松跨越的感觉,“发如雪”音较高,但飚得很帅,而且情景也没“东风破”消沉,像他的mv一样,热闹点,更大侠。现在是骄傲的王者,但自傲得有点生厌。
说这是读后感,不如是歌曲重听的听后感,因为只能聊一下曲和感受氛围,没那个才气评断词,看过书后,觉得只有《千年之恋》是全书介绍作品中,最棒的。那种豪气和风沙画面,只有猛烈嘶哑的阿信和高亢力量的戴爱玲才能营造。
看方对诗词的一些解释,确实像在看以前中学的诗词解析,但和豆瓣上的文青们意见不一样,书还挺值得看,起码我们不能对诗词这些精髓麻木冷淡,如果有人像周、方2人一样,用现代力量来推动,后面的人,或许就不会太脑残,我们这代人,也不用词穷得常用破折号来充场面。
只是再看此书,我就不会再用曲子衬底了。
青花瓷听后感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