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观后感
昨晚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华臣看了《花木兰》,整个观看过程,很是有趣,一部讲述巾帼英雄的电影,让我们几个看成了喜剧片。今天简要做下描述,供各位看官欣赏。
原本是想看下午两点多的那场,我们五人到影院的时候,票就剩下两张了,没办法,就买了晚上优点多的场次,然后五个人打道回府去师父家。
回到师父家,大家包饺子做晚饭,肉馅一种,韭菜馅一种,因为有不吃肉的,就得包两样。第一团面让师父给和的有点软了,不过也坚持包上了饺子。小史同志因为没吃午饭,整整饿了一下午,晚饭时饺子刚出锅,就埋头大吃。等我们上桌的时候,她都快吃完了。解决完晚饭,收拾完桌子,大家又重新整装出发去华臣。
也许是刚刚吃过晚饭,血液都供到了胃部,电影刚刚播放,小史就开始昏昏欲睡,头半小时基本上就是在昏睡中度过的。
而我们则是在赵薇和陈坤那含情脉脉、深情款款的对视和N次的泪流中,坚持看完了电影,有时因个人的评论而让几个人连连笑场。
整部电影,战争场面说不上有多壮观,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英雄》里的箭阵和《赤壁》里的盾牌,很是乏味,没有新意。
100多分钟的时间里,花木兰哭了13次(如果我没数错的话),文泰哭了7次,隔一会男女主角就会泪流满面,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琼瑶的电视剧看多了,把古代的巾帼英雄愣给导成了多愁善感,还颇有反战意识。
人物的成长经历跨度过大,都衔接不上,匆匆几个镜头,挥剑杀敌,虚晃而过,就不停地打了胜仗,不停地封赏,就变成了将军,然后就引起了臧老将军的妒忌,臧老头的妒忌过程也看不出来,反正就是妒忌花木兰。不过电影里给臧老头念花木兰战功的小配角演得倒是挺逗,印象深刻,让我们看得开怀一笑。
好好的一部巾帼英雄戏,从头到尾,也没看出保国卫家的英雄气概,倒是儿女情长、拖拖拉拉,磨磨唧唧。花木兰一会一哭一会一哭,眼泪就像水龙头,一拧就开。
我在下面一边看一边查,“注意,花木兰要第优次哭了”、“陈坤哭第五回了”,等电影结束,花木兰哭了13次,文泰哭了7次,看完站起来的时候,我和朋友说:快赶上《情深深雨蒙蒙》的哭戏了。大家一笑。
回学校的路上,和小史聊天,白瞎了花木兰这个形象了,给导得啊英雄不像英雄,女人不像女人。
电影还安插了一个俄罗斯的大歌星文塔斯演了个小配角,但我们没看懂安排这个角色有什么目的。最后还被打死了,还挺惨,脑袋估计都给砸瘪了,因为胡军手里的酒壶都砸瘪瘪了。
电影的化妆倒是很原生态,但是赵薇的眼袋是越来越明显了。
虽然电影想告诉大家:花木兰是如何成为英雄的。
可到最后给我的印象却是,导演想通过电影告诉我们啊:“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一定有一个男人,和他们为此付出的眼泪”。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导演们啊,别遭净咱古代文化里的好形象了,还是给我们留下点想象的空间吧!
想看花木兰,别去电影院了,还是读读《木兰辞》吧,起码还能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的空间。
本来这几天因为某些事,心情不是太好也不大想出门, 刚好办完事路过万达影院 看见最近有花木兰播放就进去看看 。
因为看过花木兰的介绍觉得很不 错 ,在加上有赵薇和陈坤出演勾起了 我非常想看的欲望,赵薇的 演技现在 是 无可厚非 ,把 那个木兰演的很好,心中有大爱,上对的起国家 下对的起自己, 让人看了不免有很多感触,如果站的高度不同看见的事情也不同,如果这些大爱放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放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想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场景,那么现在遇见的事情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有了 那样的 胸襟 那么 在遇见事情 可能就不会那样去处理了。
从小一直很 佩服花木兰所以但凡是 有花木兰的 譬如 京剧的、豫剧的、电视的、动漫的、歌剧的等种种艺术样式的《花木兰》都很喜欢,故事背景大致是北魏破柔然之战。据史家考证,中国北方民风剽悍,妇女豪迈尚武的不在少数,其中一些妇女的勇气和功力,不在男性之下,花木兰这样的事情不是孤例,只不过她最突出。
体察这部电影的意味,首先它表达的是一种“孝道”,这是一种儿女对父母的深爱。其次它表达的是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这跟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成见大相径庭。第三,它传达的那种视功名如粪土的气概,也是寻常人做不到的,隐隐若若透露出道家的那种“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第四,它有一种对女性身份的强烈认同,并不因成功的性别掩饰和功勋的获得而有所改变,凯旋归来最重要的事情倒是恢复身份,这既出人意表又十分哀婉感人……
作为今年贺岁档的第一部,《花木兰》开了个好头,除了飚高音的Vitas有点雷人外(所以赵薇一脚把他踹飞很是解恨),其他的人物都相当精采,特别是赵薇,绝对的女一号,忠孝节义和儿女情长、面临血腥时候的恐惧和发动士兵时候的激情,都居然能融在一起,跟她以往的表演相比,实在是令人惊喜。而第二个惊喜,是胡军扮演的敌军王子门独,虽然说弑父娶妹的情节有些过于夸张了,但是胡军凛然正气的表演却是我喜欢的:坏人干坏事的时候,绝对是理直气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