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看后感 第3页
《双面胶》之前,受“情感、职场和反腐”的传媒诱惑,通篇了《蜗居》。游过35集的家长里短,令人感到其中深邃的生存哲学,让人觉得为之耗费的短暂时光,很值。为此,我的总体感觉是:写实、真实、现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导演及原作者是那么的不人道,让宋,让海藻。
而后所以《双面胶》,皆因小女酷儿提示,加之与此前《蜗居》的先入为主亦不无关系。
周末数小时,侧重胡丽鹃一家的主线,快速跳跃了22集《双面胶》。优优的白描,虽然通篇饮食男女,却透过底层小市民的世态本色,给人以些许启示。
人大多都是自私的。无论丽鹃妈一家,还是亚平妈一家,只要生活在社会底层,就难免脱俗。如果说上海人善于斤斤计较,那么,来自东北的亚平妈,却也同样自私有加。在丽鹃小产后需要照顾时,不是还一样走掉了吗?为了自己女婿不下岗,亲自命令并不富裕的儿子筹钱代为集资。丽鹃妈是自私的,亚平妈也是自私的;亚平是自私的,丽鹃同样也是自私的。
应该说,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几乎都是自私的,这已几近成了定论。《双面胶》中,正是亚平的自私、愚孝,为了愚孝而不自量力,从而加速了这个家庭的悲剧。
《双面胶》的潜台词好像是说,地域差别不要紧,价值观不同也可以,甚至生活态度不同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作为一个男人要做好双面胶,一个好男人就应该如同优质的双面胶一样,将自己老婆和老妈老爸两面都贴得牢牢。
遗憾的是李亚平不是一个好的双面胶,遗憾的是在底层百姓无法真正步入小康之前,天底下男人都无法变成一个真正的好的双面胶。
平庸的生活更要理智的面对。底层百姓,烦心常在,《双面胶》的后几集,全部关联人员,全部失去理智,几乎打成了一锅粥。悲剧跳过,结局很惨,家破人亡。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不同生活态度的矛盾,细想开来,很难说谁是谁非了。
按照习惯,自以为喜欢的影视作品,一般是要存入我1TB移动硬盘的。但双面胶之后,在C盘上的几G视频,还是删掉了,郁闷。
一直习惯在空闲的时间在网上找小说看。
有朋友说,我如此沉迷小说是一种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工作的繁忙,看几页书是繁忙间隙抛弃烦躁难得的放松;逃避无聊的寂静,沉迷在他人的絮语各异的情节中找寻热闹;还有逃避思考,随着别人的故事起起伏伏,期间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考虑,就像主妇们沉迷在一部又一部的肥皂剧中,体验着喜怒哀乐、人生百态……
一直不爱看电视剧,总觉得那很白痴;但回过头来,才发现,电视和小说,谁又比谁高尚呢?不过是消遣罢了,让别人的人生来或满足或实现自己的幻想,幻想结束,现实继续。
前几天正好在常看的小说网站上看到了《蜗居》,点进去瞧了几页,因有事忙便搁下了;然后,回到家里,平日里极少看电视的老公突然谈起了《蜗居》,说最近这部电视剧很红,他也看了一集——当时我就疑惑:此《蜗居》会否就是彼《蜗居》?不如明日再继续把小说找出来看看。
然后,便一口气读完了《蜗居》。然后便又点开了看了看作者优优,然后便知道前些年轰动《双面胶》亦是出自她的手。然后又抽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双面胶》,顺带还看了很多关于这两部小说、关于这两部电视剧以及作者的新闻和评论。
之后,沉思。
这两部电视剧能够引起反响,特别是引起广泛的舆论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两个故事实在太接近生活或者说太生活了,一种契合于我等小民的生活的真实令人触目惊心。这里的小民,不是指以往小说或电视中的那种极端,不是王子公主俊男美女贵族富翁之类的所谓的“上流”,亦不是乡村田野贩夫走卒困顿贫穷之类的“底层”,而是撇开了乡村后那一座座外表光鲜流光溢彩代表着文明代表着时尚代表着主流的城市中的芸芸众生,而且是那些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稳定体面的工作平日里也算衣着光鲜绅士淑女着的“主流”们。撕去了在工作场合和公众面前那点沉着优雅礼仪得体的外衣,露出了在一幢幢水泥建筑中一个个或大或小但一关上门便完全封闭的空间内展露出来的遍体鳞伤。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又一场的表演,是一场又一场演给别人看的戏。唯有在那个可以称之为“家”的空间里,那白日里遮掩着的本来面目才会显露,才会张牙舞爪,才会肆无忌惮。
《蜗居》里的海萍,在那个十平米的蜗居里的指着丈夫苏淳破口大骂的形象,显然与她在外资公司在外国学生面前是截然不同的。于是,在十平米的斗室里趿着拖鞋蓬着头把一堆堆不舍得扔但又无啥用处的东西塞过东塞过西不停地充填着整个陋室的海萍,却不会忘记在每一个星期与妹妹海藻交换衣物以实现即省了银子又文持衣着光鲜不落伍的职业女性形象的目标。职场的疲累需要一个放松的“家”,享受亲情爱情需要一个温馨的“家”,卸下白日里僵硬的面具需要一个私密的“家”。什么是“家”?前提便是一个或大或小独立的空间,那里面至少得能摆下一张床,能解决吃喝拉撒睡等最起码生存条件的空间。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实现“我的空间我做主”的愿望。这一个空间,便是一个人在一座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人对一座城市有没有安全感和认同感的源泉。只有有了这一个空间,你才会觉得在这个钢筋水泥丛林中无需害怕、无所畏惧——最不济,我还有一个容身之所。这便是“家”——“家”的前提,便是上头的那一个房子,有“房子”才有“家”。于是,单位的宿舍、租用的房屋,在中国人的眼中,都不能称为“家”,因为这一个“家”不是真正属于你的,你不过是一个过客,或许明天你就得搬走,你做不了这个空间的主。所以,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居所,就成了享受不到福利分房只能享受市场经济的已过而立或正向着而立迈进的七五后八O后们,辛勤工作努力拼搏却发现薪水的增长却永远赶不上那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拼命往上窜的房价后哀怨的梦想。在遥望着梦想越来越远的时候,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洗脑,他们终于只能无奈地以典当两个人甚至更多人二十年生命的代价,换来了那一个房子那一个“家”。
《蜗居》的故事,源于房子。源于海萍受不了租住的斗室受不了与儿子的分离而日思夜想着要买房,有能力买房那就没问题没故事了,问题就在于她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她天天吃寡面省钱,于是她向妹妹海藻借钱,于是她要求老公逼公婆拿钱。这样子的结果便是海藻因小贝的不愿意生了嫌隙,苏淳因着孝子的立场不愿逼父母而借了高利贷。于是,海藻向仅有几面之缘且明显对她有非分之想的宋思明借了钱,第一次是小贝不愿给的那两万,第二次便是为了替姐夫还高利贷的优万,然后,便又顺延着有了宋借房子给海萍以便她一家团聚以及后来拯救因急着挣钱买房而险遭牢狱之灾的苏淳的故事。围绕着海萍的房子,海藻与宋的故事便发生了继续了,海藻的悲剧也注定了。海藻是一个单纯的女子,“虚荣”这样的词不该用在她的身上。应该说,是海萍的房子,造就了海藻的悲剧。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直以救世主的身份在出现在海藻以及海萍一家身边出现的宋思明,这一个站在权势人物阴影里的人,本身自然也成了权势人物,而他,也正是造就高房价让房地产业畸形发展这一现象背后的幕后推手之一。这便是这一个时代的悲剧。
《双面胶》是一个不同的故事,但看完之后,却比《蜗居》更加压抑。毕竟,《蜗居》中海萍的生活开始迈向阳光,而海藻,相信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流逝的时间可以让她的伤痛渐渐减轻而走入新的生活。但《双面胶》的结局,却让人看不到一点亮色。而且,那一种压抑令人无处发泄。看各网站上的评论,大部分的读者都将矛头指向了婆婆也就是“亚平妈”,但事实上,这个故事的一切,源于那一块“双面胶”的失灵。婆婆和媳妇,原来是两个全然不相干的人,这样的两个人之所于共存于一个屋檐下,便是缘于那个她们共同亲近的人——婆婆的儿子、媳妇的老公。如果那婆婆和媳妇是两张写满了截然不同的文字的纸,那么他便是那一片能将这两张纸粘在一起的“双面胶”,“双面胶”的粘性好,那么那两张纸将便成一个整体;粘性差,或者成了“单面胶”,则悲剧不可避免。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李亚平,便是成了一片只粘着老妈的“单面胶”,最终造成了家庭的人伦惨剧。想来作者写这个故事取这个题目的原意便在于此。只是,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多的男人是站在儿子的立场上拼命地去批评丽鹃的牙尖嘴利;而有更多的女人站在媳妇的立场上拼命地指责婆婆的封建阴暗;却少有人指责那个老娘没来之前只看到老婆的好老娘来了之后只看到老婆的缺点的负心的男人,那个在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时不知道灭火只会浇油表面上人畜无害其实却从趴如牛却又自以为是的蠢蛋。说到底,故事里最自私的人,便是这一个男人,这一个男人,自始至终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己“家”的利益——当然,这个“家”里,是不包括老婆以及老婆的家人的,连孩子都可以成为他所谓的尽“孝”的工具,可悲、可怖、可恶!那个东北的来的婆婆的行为源自于她的思想,而她的思想源自于她的生活经历和生存背景,所以,她的一开始时某些被媳妇们指责的行为其实并不存故意的“恶意”,那只是她的生活的“智慧”,但是,正是儿子的纵容,让这种“智慧”不断升级,婆媳之间的裂隙日趋巨大,终至无可弥补而成了吞噬整个家庭的“黑洞”。所以,《双面胶》讲的是一个没有智慧的蠢男人是如何让自己最终家破人亡的悲剧。
《蜗居》与《双面胶》,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写的以上海为背景的两个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和一个家庭的悲剧,同时具有着普遍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双面胶看后感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