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现实主义作品论文 第2页
近来这些年,根据海岩畅销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风靡一时。从1987年第一部小说《便衣警察》被改编成12集电视剧搬上屏幕开始,海岩的长篇作品基本上都是“双胞胎”——先有小说,然后是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到《那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和后来的《玉观音》,再到现在热播的《平淡生活》,这些电视剧还都有很好的口碑,都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海岩作品”于是成为了中国电视剧无人比肩的持续稳定的叫好又叫座的著名品牌。
海岩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之火?海岩的电视剧为什么总是未拍先红?这些问号总是让人探究其原因究竟何在,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解读海岩成功的全过程。
1.海岩作品剖析
1.1.海岩小说的特点
在文学阅读越来越陷入低迷的时候,海岩以他的写作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的小说,从早期的《便衣警察》开始,直到最新出版的《河流如血》,几乎每一部作品销售量都在数十万册,都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这使他成为当下很少几个拥有广泛读者群的作家之一。他曾经说过:“我特别在乎我的读者会不会耐烦。”这句话很可能包含了海岩写作的全部秘密。他接着说:“我的小说,我希望除了有耐心、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对文学没有太多的爱好的人也能看。一个小说,卖给圈里人读不会超过一万册,卖给文学爱好者不会超过五万册,如果你希望有更多的人读,那么你在表达的方式上、内容上,都要考虑更多的人他怎么跟你沟通。”这些正是海岩的高明之处,高就高在他敏锐地抓住了当下文学写作的关键问题。如果说此前的人们更看中的还是文学在文体、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的实验,或者是在表现内容上寻找如何突破的话,那么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新构建与读者的关系,就成了文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海岩成功的意义就在于,他以其多年的写作实践,探索了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作家希望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不等于取悦读者,而是从重新认识文学的角度,肯定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本身并不产生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使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文学的价值。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凡文学总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作家、作品和读者,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单独构成事实上的文学。这是个三位一体的交流过程,通过复杂的,兼有艺术、工艺及商业特点的传播渠道,把身份明确的一些人(作家)跟多少有点匿名的集体(读者)联结在一起,所谓文学,就是这样一种最终完成于三个部分的交流互动。在这里,读者的身分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再是文学作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以阅读的方式加入文学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海岩的写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他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语言通俗易懂,不玩让人头疼的文字游戏,普通老百姓就是他最好的拥护者。《便衣警察》是海岩早期写作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奠定了海岩写作的基础。后来的作品多有变化,如《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等甚至有很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他始终把读者的感受放在主体位置,他在为他们而创作。
1.2.海岩小说成功探索
在中文小说创作当中,海岩可能是每年出版文字量最多的作家,连续七年每年平均出版八十万字左右;在出版界,海岩便成了出版商的必争之“人”,因为印“海岩”就等于印钞票,凭借电视剧的推动,据说他的读者在中国已经多达两亿……
1.2.1宽容的社会成就了海岩。作为作家,多数人喜欢写严肃的东西,并不在意作品曲高和寡,但我们现在的社会非常宽容,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有些作家就希望写东西给大多数人看,像海岩那样走贴近市场的路线便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1鲁迅美术学院学士田丰说:“什么都可以市场化,文学也一样,迎合市场,适应市场,并不是媚俗,但没有市场却是尴尬的。”
1.2.2讲故事的手段高明。海岩了解中国的阅读市场,为读者们写了一些非常优美的东西。在海岩的笔下,很多故事都展开在群众生活最基本层面上。读他的故事,你可以感觉到他了解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心理。正因为这样,他取得了成功。○2海岩的小说,没有华美的词藻,发人深省的论辩,吸引人的是极强的可读性,因为有紧张跌宕的情节。看海岩的小说,就如同看一场脱衣秀,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悬念,你也许明知最终你很难与剧中主人公达到“神交”,却仍抱有极大兴趣关注下去。他讲的故事每一篇都有足够的理由吸引你看进去,决不厌倦。
1.3文学与影视混生的经济现象
海岩的作品几乎全部改编成电视剧热播,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与影视混生的一种经济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决不是单一的,现在只举出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为参考。
1.3.1成功不悖理论。小说与影视有一种十分亲近的互惠关系。一方面,大量的影视作品根据小说改编而成;另一方面,影视改编又影响和促进小说的畅销。
但并不是每个作家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被再创作成影视,中国文人骚客不少,但其文学作品能具有影视附加值的并不多。电视剧是大众化的,其原著小说就应有大众化的主题,现代的文学有各种流派,海岩的小说相对和老百姓的生活更接近,有投合大众的主题。能被影视改编的小说是社会化的,其主题一定不是边缘的事和人。
海岩正是真正弄清了小说与影视剧作的关系,从创作开始就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化解了,从而使小说具备了改拍影视剧的前提,而在剧作热播之后又狠狠地促进了小说原本的热销。
1.3.2遵循改编影视作品的原则。作为电视剧艺术创作首要环节的编剧,既是独立的文学创作者,又为电视剧其他环节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依据。优秀的电视剧编剧,不管它以什么样的风格和面貌出现,毫无例外地应有较为深广的内涵,即在它所提供的艺术形象中,应该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反映出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给观众以人生的启迪和真情的感染。○3
1.3.3海岩在编剧队伍中的“独树一帜”。
1.3.3.1“海岩剧”,已经成为所有海岩做编剧的电视剧最卖座的标签,在内地,一部电视剧能以编剧为品牌“叫卖”的,只有“海岩”。
在圈内,编剧被普遍认为是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灵魂。海岩说:“电视剧的制作过程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好的过程,不是以文学为中心。很多剧组是边拍边改,甚至是边拍边写,很多跟组编剧就是这样,很多大牌演员都要求改来改去,电视剧是攒出来的,这是国内电视剧的普遍现象。我的作品,不管好坏,都有鲜明的电视剧风格,即作家电视剧,包括赵宝刚这样的导演,都不说我是他的御用编剧。相反这些剧都被称之为‘海岩剧’,说明我的剧本不管好坏,都形成一定的市场感召力。”
1.3.3.2“海岩剧”的概念更具体的体现:
在海岩与合作公司签署的合同中都会有这样一款:“甲方尊重乙方所创造电视剧本完整性,承诺在与电视剧承制者及导演签署的合约中规定拍摄工作需按乙方创作剧本进行,如需对剧本进行改动,应由乙方完成。如承制者、导演或演员自行改动,改动内容需由乙方书面同意。如因乙方不同意改动而延误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不应影响双方对本协议书第三条规定的履行。”而第三条是海岩规定多长时间拍完,要是拍不完,不管是任何原因,他都会把剧本卖给别人。而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编剧能和导演与投资方制定这样的规定。
海岩的这种作为似乎有点“张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确拥有可以“张狂”的资本。“海岩牌”的品牌效应及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就是他手中攥紧的筹码。
2.“海岩牌”电视剧的八大秘密武器
2.1题材: 爱情+案件
纵观海岩作品,大体上就是 “爱情+案件”。 有了“案件”,“爱情”才变得节外生枝;有了“爱情”,这“案件”才更加扑朔迷离。但海岩作品又丝毫没有给人以雷同的感觉,因为他是故意用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角度,在同一个主题下演绎着味道和结局都差不多的故事。所以海岩敢于自称是“最不雷同的作家”。
爱情是中外文学与影视的永恒话题,如钻石恒久远,而警匪,侦察是在和平年代很有刺激性,如热销楼盘,一定时期内大可以越炒越热。海岩的作品,恰好将爱情与警匪,恒久与热销的题材巧妙结合,透过主人公细腻复杂的爱情,追踪扑朔迷离的案情。
从《便衣警察》一直到《玉观音》和最新的《深牢大狱》、《河流如血》,海岩作品中始终没有离开错综复杂案件的穿插。作品中多涉及公安题材,常有恋人们为爱而承受苦难牺牲,矢志不移,铁血搏杀中的儿女情怀,世事无常中的柔肠寸断,更使那种童话般的爱情显得奇特而动人。
2.1主题:深刻+鲜明
海岩作品中着力表现是一种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甚至可以上升到两种文明的冲突,所以他的作品才会给人以沉重感和震撼力。海岩用“爱情+案件”为载体来表现这些冲突,而载体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无论他在里面赋予什么样的思想和思辨。
文学作品现今已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文学作品的任务在于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海岩现实主义作品论文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