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兰性德沁园春
读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我有的是感慨。读元稹的“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我有的是感动。而读纳兰为吊卢氏而写的《沁园春 》,出了感慨和感动之外,更多的是哀婉、是悲伤、是可惜、还有感叹。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一声叹惋,一曲悲歌, 情何以堪?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这是纳兰23岁夫人去世,在众多的缅怀她的词中的一手,我们不难看出,痴情的纳兰一次又一次的忆起同夫人,凭依斜栏,共观黄昏,斜阳的情景,一幕幕如昨日映在眼前.在梦中见到妻子,见到妻子如他一般思念着自己,走向自己吟着;"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此情此景不能不震撼与心,在旧日的的窗前无意看见昔日妻子的衣服由又不由得的吟出;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夜香.纳兰的心纳兰的情与悲愤化成一股需要宣泄的诗情,挥毫与这首< 沁园春>.
很多人说,疗心灵之伤,时间是最好的药剂。随着韶华流逝,一切哀痛、伤感都会渐次淡化,以至云高风轻地飘散了。可对于纳兰,这条放之四海的规律似乎并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卢氏弃世三年之后的忌日,他心头涌起的愁波恨浪依旧那样汹涌澎湃,继续着他一段痴情缠裹、血泪交迸的超越时空的内心独白。纳兰对卢氏情深意切,自卢氏去世后,朝思暮想,心神俱在思念、回忆中,当他梦到卢氏的时候,原来并不会作诗的妻子,居然吟出了“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可见纳兰思妻之心有多么深。从文学上来讲,这首沁园春并不亚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重要的是,纳兰的感情是真的。当时有人读到纳兰词的时候,说到:“看他(纳兰)的诗词中透露着无尽的忧伤,估计是个薄命的人”。果然,没多久纳兰就去世了,当时才三十出头。
丁巳,即康熙十优年。卢氏殁于本年五月三十日,至重阳前三日,正届百日之期。所谓“索向绿窗寻梦寄余生”(《南歌子》)、“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太常引》),纳兰总在迢递的梦中寻觅爱妻的身影,其中这一个梦最清晰,也最令人意尽魂销。
是呀“妇素未工诗”,何以会在梦里吟唱出“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这样缠绵缱绻的诗句呢?不需太深的科学理论,我们也都可以理解,这当然是纳兰代作的,托诸梦幻,形诸妻子之口而已。他多么期望两个人能像诗里写的那样年年月圆啊!单是小序中的耿耿深情,已足令我们恻然动容了。
词开篇即长吟“瞬息浮生”,人生本就短暂,加之“薄命”,怎不令人无时无刻的低徊?想起凭肩携手、吹花嚼蕊的种种往事,可惜如今尽成“难留”的好梦!梦醒后面对残缣零句,又怎能不失声落泪!期望来生也不可得,这个现实不是太残酷了吗?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爱情为基础,故很少美满的,难得一两对恩爱夫妻,也往往被天灾人祸所拆散。许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更深哭一场”五字痛彻肺腑,悼亡诗词中从所未有,可见纳兰性情之深挚,笔力之重大。“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二句上承“遗容”三句及“梦好难留”之意,用《长恨歌》语与伍员“一夜头白”典故,写尽冥搜苦忆的眷念情怀。以下“便人间天上”四句似对非对,一气单行,极得李后主《虞美人》之神味,而“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沉痛也相似。末优句一用荀奉倩典故,一用向秀《思旧赋》典故,而融化无痕,作者情绪轨迹至此慢慢划出平淡的弧线,在平淡中则涌动着持久而强劲的哀伤。古代才子佳人一往情深的故事并不少,此生非你不嫁非你不娶的爱人也有,有不少才子们也作了悼亡诗,但大部分都是文学性大于感情。有人曾经反向考虑过梁祝的故事:如果是祝英台先死,梁山伯会不会也去哭坟、殉情、化蝶呢?至少答案不是那么肯定的。纵然梁山伯会,那么其他的男子呢?恐怕就未必了。惟有纳兰公子,字字句句真情流露,一思一念都是真心所发,卢氏有这样的夫君,九泉之下也应是面含微笑、充满幸福的。
读完此词 ,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断肝肠..... 是哦,人生中有多少人如此重情呢?到断肠之处,欲言无语,更无人听,“重寻碧落茫茫”想上天寻找,可是碧落茫茫,想入地探寻,但是人海滔滔,好不容易梦见了,不过这好梦又难也逗留,并不长久...... 上天对你是如此刻薄,可人生又是万般的无奈.....
风轻云淡,月华如水,今夕何夕?纵有红巾翠袖,谁又能拭你腮边之泪?在阴阳两隔之后,只愿这穿越时空的爱情在此刻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