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房四宝的渊流和演变
内容提要:"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渊流和演变与大地湾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大地湾土的文物实例,阐明"文房四宝"的渊流和演变。
关键词:大地湾文物 文房四宝
文房就是收房,旧时把书房中使用的"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是中国文第的骄傲,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文化世术宝库的重大贡献,它们的源流和演变,与闻名与世的大地湾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让我们从毛笔说起。
毛笔,为我国所特有,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我国究竟何时开始使用毛笔呢?晋代崔豹《古今注》中注:"牛亨问曰:'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所谓苍毫,非免毫竹管也。'"生来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认为秦代开始有毛笔。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证明了我国毛笔的使用比秦代早的多。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分山战国15号楚墓咄土了距国时代的毛笔。得寸进尺杆长 1805厘米,毫长2。5厘米,笔毫为优质的免箭毛做成;作法是将毫围在杆的一端,用细线线缠住,外加髹漆。①春秋战国时对笔的称谓名目繁多,楚称"聿",吴称"不聿",燕称"拂",直到秦统一优国,才开始称"笔"。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 "(聿)字,聿即古"笔"字。《说文》曰:"所以书也,楚谓之聿,""秦谓之笔。"后来学术界认为,毛笔以此笔为最早,实物说明战国时便有了毛笔。
根据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笔者认为,在大地湾一、二期文化时就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毛笔,并能熟炼地掌握和使用它。请看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绘符号、二期文化的圜底鱼纹盆彩陶和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如果当时没有毛笔,即使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也是绝对画不出这么精美的图案和这么流畅的线条,也就是拿硬笔是绝对画不出这样理想的效果的。让我们仔细地观察这些彩陶上的图案笔锋吧,很自然地让我联想到此类器物上的图案与毛笔、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如果用硬笔蘸涂料在器物表面涂绘,笔锋难于邮购现如刀刃般平直,或笔锋未端细雨微地分贫,而笔划的未端出瑞明显的刀锋以及有时笔锋还出瑞分岔大的特点,这种毛笔独有的效果是硬笔无法达到的。新生石器时代的毛笔笔头多用兽毛等软的有机物做成,(即笔头用羽毛、兽皮等,笔杆用树枝、竹节等)。那么,人们一定会问:既然大地湾一、二期文化时就有毛笔存在,为什么发掘时没有出土实物呢?
我认为,毛笔实物之所以没有发现是因为它容易腐朽,再加上黄土高原比较湿润、潮湿而没有保存下来。就象遗址中出土了骨簇而没有出土弓与箭一样,但这不能意外着当时还没有弓箭。既然有骨簇存在,就肯定有弓箭存在,而没有实物是因为弓、箭杆系木质、竹质材料做成,易与腐朽而没有保存下来罢了。因此,我国使用毛笔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一、二期文化时期,距今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墨,是文房四宝中的重要一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有"墨"的条目。一种表述是:广义的墨还包括液体墨汁;另一种表述是:墨包括两种状态,固体的是墨锭,液体的是墨汁。同样,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影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不是"墨"的条目,也没有出现"墨汁"的名词,但是在"ink墨汁·油墨"条目里面,出现这样的叙述:"书写墨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和中国就已使用。它是灯黑同动物胶或树胶的溶液一起研磨,模制成棒状,自然干燥而成。使用前,与水混合。"其实,这里描述的就是固体的墨锭,通过在砚上兑水研磨,取得流体的墨液。这点对中国人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了。
上古时代,也有使用可以直接涂画在载体上的固体颜料的,这些固体颜料大多数是自然物质,象有色的矿石、煤,经过雷击、燃烧成为碳的树枝等第。虽然它们能够涂画出颜色,但无法在各种载体上使用,造型能力有很大的局限,保存也很困难;而水性的流体颜料,配合其他工具,却能够满足在各种载体上绘写,并且更能够创出来变化丰富的线条,块面造型等。○3中国墨起源甚古,商代甲骨文上已有墨书文字,经化验其墨为黑色碳素。早期的墨尚不能制成墨块机时是零碎的小片,使用时撒在砚上,用研石压住磨成墨汁。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禄见于东汉应劭《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西县刘家渠出土。○4
我国上古时代留下的墨液绘写的痕迹,可以追溯到商、周的甲骨、帛书、帛画上,文字挥洒自如,图画线条流畅,不用流休的墨液是无法表达的。一般推测,中国的人工制作的墨锭,到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发。○5笔者认为,时间还需要向上推溯。因为新厂器时代的陶器上已经能够看到毛笔的墨迹。当你细雨心地观察大地湾彩陶上的笔画和造型线条,可以肯定是毛笔的痕迹。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绘是红色,二期文化的彩绘是黑色,尽管这红、黑两种颜色是不是墨还无定论,但我以为,这种红色痕迹和黑色痕迹是矿物颜料,而不是人工制作的墨,因为这促把含有色泽成分的固体物质通过研磨,得到流体颜料的方法已经具备了以后墨的特征,所以,可以认它是墨的一种雏形。那么,中国古代文化使用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地湾一、二期文化时期。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为了取得蚕丝,肥煮沸过的茧放在芦苇上,再浸入水中,用棍棒打,分离出一丝丝的长纤文。将蚕丝晾干收贮后,芦苇上还往往粘留下一层薄薄丝绒,人们将这层薄丝绒揭下来包东西。后来,有人将这种薄物再捣烂,把捣的浆捞起来铺平晒干,用它来写文字,这种"丝絮纸"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纸。西汉时期已制成植物纤文纸。
1986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5号墓出土了西汉初年纸质地图。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对研究造纸起源、造纸用料、造纸技术等具有重大价值。该纸质地图最大残块长5。6厘米,宽2。6厘米,出土时呈深黄色,逐渐干燥后,褪色为浅灰色间黄色,表面有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纸质薄软而有韧性,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文渣。纤文排列杂乱,比现代纸厚,碎片边缘起毛,不规整。经研究后知其制造过程经切割、捣舂、制浆、沉淀过滤、挤压整平等工序。制纸原料为大麻,是早期麻纸。经对比研究,该墓时代当在秦晚期到西汉初年,故该纸图的产生年代,其下限最迟在西汉初年。放马滩秦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证明西汉初年已有书写用的纸张地图,证明西汉初年已有书写用的纸张,而且质量较好,工艺成熟,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以此推测,纸的出现应能早于战国时期。○6
则于大地湾文化比战国时期要早数千年,那时肯定没有纸。因为大地湾先民当时把文字符号和彩绘图案绘在树皮、兽皮和陶器上;由于树皮、兽皮在几千年来荡然无存,全部腐朽,而唯心史观有绘在陶器上的到今保存下业。但因陶器面积有限而绘的图案较小,要反映大的画面和内容在陶器上无法绘制,先民们灵机一动,就产生了以大地作纸来绘画的想法,在大地湾四期文化中出土的闻名国内的"华夏第一画"就是实物佐证。即在F411房址的白灰居住面上出土了一幅距今5000余年的绘画作口,长1。2米,宽1。1米,有人物和动物图案。虽然用笔粗犷古朴,但寥寥数笔,却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众多学者著文对地画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己见。认为地画反映的是:祖神崇拜、巫术活动、男女交合、图腾崇拜、狩猎、驱灾等内,不管谁是谁非暂且不论,有如此完好和清晰的画面,在我国史前考古中的确是罕见的。尽管它不是绘在纸是的画,但它开创了我国绘画历史的先何,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绘画作品。众所周知,绘画离不开纸,纸也离不开画。所经说,大地湾地画的发现与纸的发明演变是有联系的,不能说与纸毫无关系。
砚,是用于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态为校坪整的河光石。故《说文》将砚解释为"石滑也";又由于早期的墨为颗粒状或薄片状,未能作成赫锭,不便握持,故秦汉古砚多附有研子(研杵、研石),用它压住墨粒研磨。○7砚多为石质或陶质,不易朽失,以古到今,众多的存世品使我们足以看清其源流和演变,砚的石、陶质地还赋予它另一种气质:它不仅是实用器物,也还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摆件"这是四宝中其它三宝所不具备的。旧说唐以前多用陶砚,唐以后砚方渐流行。而考古资料证明,唐以前石砚、陶砚并重,且石砚的历史比陶砚早。发展到汉代,石砚工艺已颇具水平。如:天水市隗嚣宫遗址出土了一件汉代石砚,砚体为圆形、三足、有盖,合盖后通高1205厘米 ,径13。4厘米。盖面微弧,握手透雕成正在殊死搏斗的双螭。双螭张口互噬其颈,螭体盘绕纠缠,螭足随扭曲的身形百发力。创作者以圆浑雄劲的刀法,着意该画双螭用尽全身力量拼杀的情景,螭体每一部位都处于紧张状态。盖的弧面四周以叙平行线作地纹阴刻二虎,对盘绕相噬的二螭作了情调上的呼应、衬托。盖内面周边凸起一圈,正与砚面凹低的周沿相合,扣盖后凹凸处相嵌稳实。石砚台面平匀,下撑粗壮三足,足面浮雕熊首,圆目耸耳,憨态可掬。无论就砚的构思,还是就雕琢技艺而言,均堪称汉代石砚中的精品。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二期文化的84号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石砚工具,有石砚、石砚盖、研棒。砚平面略呈方形,一角残,砚面及底平整光滑,器表中部略偏处有径7。1厘米,深2厘米的规整的圆形血窝,窝内壁及平石盖,长8厘米,宽6。4厘米。这种形体规整的石砚,在同期遗址中少见。○9
无独有偶,1984年在大地湾F901原始宫殿遗址咄土了一件研磨盘,石质,不规则形,其中有两条边呈直角,似为一块边缘破损的方石。中心是圆形蓝紫色血窝,异常光滑,周围为红色,径24-32厘米,血窝直径14厘米。这件石砚以形状看与现代砚台毫无二样。○10
综上所述: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文化艺术宝库所做的重大贡献。总观它们的源流和演变过和与闻名于世的大地湾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显而易见,文房四宝的渊流首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大地湾先民地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