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为什么要以这种喜剧的手法来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想贝尼尼的最终用意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为了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度不仅让儿子,同时也是让自己相信:一切噩梦都只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终归属于我们。以荒谬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荒谬,以乐观的精神对待人生的丑恶,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二战时残酷黑暗的纳粹统治和集中营生活,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这样的表现手法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上试映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2分钟之久,最后个个含泪步出影院。
整部影片巧妙运用了对比与反差,将幸福与厄运、喜剧与悲剧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将从画面、声音、叙事、剪辑这四个方面对影片做大致的分析。
一、 画卷般的自由天地,灰暗窒息的集中营——天堂与地狱的画面对比
西方著名的电影理论巨匠麦茨提出了“入片状态”的概念。故事的开始,美丽森林的展示,给观众描绘了一幅优美安宁的美丽画面,加之主人翁的幽默与乐观,感染了观众,也为此后遭受的苦难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更能激发观众对此后他们一家的遭遇抱有深深的同情。这就是本片的“入片状态”,也是画面语言的又一个优点——强大的吸引力。想来,观众们的眼泪就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以至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眼睛已经湿润了。这种状态的出现一方面与观众的心理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电影画面。
光影层次。无论是明亮的室外景象或是幽暗的室内布景,该片均有清晰的画面和景深层次。而色饱和度与细节也有极好的表现,尤其反映在人物的肤色上。除集中营中的一些镜头,影碟中大多数人物面部表现都极为出色,不过分鲜艳而是带有一种深沉的饱和度。这种深沉的饱和度与看古迹时感受较接近,可见意大利人对色彩的感受更富艺术气质。
男主人公的活泼滑稽,与女主人公的矜持端庄构成有趣的对比;前半部和平生活的欢乐与浪漫,映衬出后半部集中营的丑恶与残酷。而影片最令人心弦震颤的,是将一个天真稚气的儿童投入人间活地狱中所造成的强烈感情冲击。3个凶神恶煞的纳粹军官,端着冲锋枪,对着天真的孩子吼叫集中营的纪律。为了孩子,爸爸自告奋勇当翻译,竟冒险将纳粹的喝斥改译为游戏规则,让小乔书听得目瞪口呆,捂嘴缩脖,他那副纯真无邪的惊诧表情,让观众看得笑中带泪,难抑心酸。
乔书毫无矫揉造作之迹的表演,也恰与爸爸那滑稽夸张的风格形成另一对照。那一对充满惊奇的大眼睛,长在一张面黄肌瘦的小脸上,显得那么楚楚可怜。他听到了要将儿童和老人炼作肥皂的可怕传闻,也受不了囚室中的气味和饥饿,忍不住喊着要退出比赛回家,但终又在爸爸的花言巧语的激将法和即将赢得一辆真坦克的诱惑下留了下来。最后,当他藏在铁柜中,看见爸爸临刑前的滑稽动作时,还以为爸爸是在做游戏,而竟然笑出了声。这童真与邪恶的对比,无疑是对战争和对纳粹罪行的最有力的控诉①。
二、“早安,公主”+奥芬巴赫《船歌》——传递爱情和亲情的旋律
音乐对人的心理反应、情感情绪上准确、细腻的把握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及的。所以有人会说,音乐的作用就是传达画面、音响所无法传达的信息。
本片的音效也有上乘表现,虽没有令人屏气慑息的感觉,但与故事场景相呼应的古典配乐非常动人,尤其是集中营里深沉悲凉的音乐,使人产生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视听感受。因为这部影片实际上是内涵很深的作品,如果套用一般的喜剧片所用的俏皮音乐,势必削弱整体效果,这正是本片编导高明之处②。
主人公追朵拉时就请她到歌剧院听奥芬巴赫《船歌》,而当全家被关进监狱,他和儿子与妻子分离后也用同样的办法播放奥芬巴赫《船歌》告知他们的安全。
当朵拉在集中营清理衣服时,基度偷偷放起了他们熟悉的奥芬巴赫《船歌》,加上儿子久违了的、稚嫩的童音在上空飘荡,朵拉彷佛看到了生命的期望,同时,镜头给出了“囚衣、兰灰色、红衣服”的画面,预示着希望和不屈。
与《船歌》相得益彰的是那句“早安,公主”。基度的爱情起源于“早上好,公主!”虽然他的爱情同他的人生一样赋有戏剧性,但是他却找到了真爱。在非人的日子里,他任不忘献上“早上好,公主!”他和朵拉的心不用任何东西便可以紧紧相连。可以说,它也比故事更美。“早安,公主”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而深深植入观众的心灵,继而可爱活泼的儿子也学会了这句,儿子为逃避洗澡而躲进了小柜子,出来后,也对着妈
妈说“早安,公主”,看似一个普通的调皮场景,预示了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得到了延续,同时也为在集中营躲进小柜子埋下了伏笔。
三、不协调的发展——贯穿始终的叙事母题
这是一部充满隐喻与反讽的电影。经常会有情节或对话让心情严肃或震惊,比如主人公在学校里穿着内衣裤站在讲桌上向众人炫耀自己完美的肚脐,种族主义的自恋与荒唐被这一幕诠释的淋漓尽致。残酷的时代,充斥着血、泪、死亡的沉重。法西斯的凶残;基度幽默的语言,轻松的表情;儿子纯真的眼睛,童稚的脸庞,天真的问话。这一切,显得是那样的不协调。
“如果我们把人生作为整体来看,……并且只强调它最显著的特征。那它的确是一场悲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细节,它又带有喜剧的性质”;“乐观主义是对人类灾难的一种严酷嘲弄”(引自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片中基度曾几次三番利用意志力抵达目标,也可以说这是他获取朵拉芳心的重心所在;而事实上,他于虚空中十指翻转的运力,与叔本华“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的理智、意志关系说并无关碍:基度欲望迫切的意志,因被赋予善良性与一个明智的头脑而得偿所愿。意志主义曾是宗教笼罩下德国的提神剂,当它将压抑灰暗的情绪与拘泥传统的风尚以畸形的形态释放出来时,也就离灾难不远了;而基度运用所谓意志力的方式与他天赋中机智善良的秉性所构成的对照也就因此鲜活起来③。如果说影片从头到尾都传递着一种浪漫的气氛,那么应作如是解释:何谓浪漫?重心灵胜于重肉体。
此外,大刀阔斧而且巧妙的叙事手法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一是例证从主人公“抢婚”成功到儿子长大这中间的时段和情节,被导演一刀砍下,其中也许有许多对抗家庭和对抗贫穷的艰难,但都永远存在于观众的想象之中了,是可称“大刀阔斧”;另一个例证是导演省略了时间的手法,当小儿子在“约瑟亚”的呼唤中从房里面跑出来,而父母正是刚刚走入花房的男女主人公时,我心里只有一个词:“奇妙”。
逃婚 静止、时间的过渡 可爱的儿子
戏剧冲突就是它的转折之处,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很少会花费精力去分析冲突、高潮等等,这些都是在欣赏完影片后,在自己的回忆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我认为这部影片的较为明显的冲突有两处:
第一处是在基度和他的儿子被带往集中营的时候,整个故事急转直下,开始了一段悲哀的历程。原来美好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纳粹的手中。这里的转折是全剧中最明显的,但不是最有震撼力的,因为影片从一开始就为后面的悲剧部分打下了埋伏。影片开始的时候,打出一行字幕,告诉我们故事是发生在1939年的意大利,人们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个故事与二战有关系。随后的内容是清新活泼的,基度邂逅了他“从天而降”的公主,观众一笑忘却了这个故事与1939年的意大利的关系。这时,编剧怕我们遗忘得太厉害,再一次地提醒我们——基度的叔叔受到了野蛮人的骚扰。此后,这样的遗忘与提醒交替出现,直到第一个冲突为止。所以,在这之前,虽然“遗忘”始终伴随着我们,但我们还是多少有些心理准备的。
冲突的第二处是基度为了寻找多拉,在集中营遇害的时候。在这前后,影片虽然都保持着悲剧的色彩,但这里给予观众的震撼较第一处要大得多,因为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的铺垫。约书亚侥幸活了下来,“我的公主”听到了基度的呼唤,纳粹战败,开始逃命……只要过了这个夜晚,集中营的日子不过是一场噩梦,一个游戏,一切都将回到从前……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乐观的英雄基度被杀害了。传统的中国人只能接受大团圆的结局,见不得好人的流血牺牲;现代的中国人宁可让善良的人们全部死去,也不愿意看着一部分人活下来忍受擞硼的煎熬。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约书亚获救,而基度和多拉都遇害的话,这就是一个中国戏剧的结局了,这叫“革命自有后来人”;而这部意大利的影片似乎更“绝情”一些,我想很多观众的眼泪都是在约书亚见到他妈妈的时候流下的。这就是我说第二个冲突更给人以心理上的打击的原因④。
关于《美丽人生》的高潮,我认为是从基度遇害开始的,有人会说我们的主人公都死了还有什么高潮呀?!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时我的情绪最激动。其实,前面基度在宴会上骑马带走多拉的时候也可以算做一个小高潮,因为那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情意绵绵的对白固然能让小儿女柔肠寸断,飞檐走壁的武功也能让观众目不暇接,但是这些终究不能长久的留在人们心中,情绪高潮和情节高潮的关系就像民族唱法与流行歌曲的关系似的。
四、剪辑——“……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泰戈尔)
影片在舒缓的音乐,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拉开了序幕。主人翁与他的朋友开着一辆老式的跑车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旅程。
车子终于停下来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忽然从天而降坠入了他的怀中,姓丘的那个小家伙的箭就在那一瞬间击中他了。“哦,我的公主,”年轻的犹太人的绅士般的优雅风度把姑娘逗笑了。
在城里的又一次偶然的邂逅,小伙子开始为姑娘神魂颠倒和辗转反侧了,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酒吧生,虽然姑娘有一个做高官的未婚夫,可他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在姑娘的订婚宴席上,作为应侍生的他骑着涂得五颜优色的高头大马把姑娘接到了他的摆满鲜花的小房子里。相对于前面所述的大刀阔斧的叙事风格,配以蒙太奇的手法,从花房里出来了一个五、优岁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主人翁也在市中心开了家小书店,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逃婚) (静止、时间的过渡) (可爱的儿子)
对于作为妻子与母亲的朵拉,“沉着地要求与父子通往集中营的毅然决然+黑色的背景+女主人翁红色外套”,预示了向往幸福的道路上出现了阻碍,女主人翁对生活的执着、对丈夫儿子的感情,和对危险的藐视。门外的囚车镜头与之闪回,她最终走上车,三人的命运从此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进入集中营后,黑色的背景,点点灯光,囚车由远而近,灾难的真正降临,对囚车的特写镜头使得观众的心绪从前半段的喜剧和对主人翁命运的一丝侥幸盼望,跌倒了低谷,截然不同的镜头切换,悲剧的色彩逐渐浓厚。
最后的谎言:走向死亡的父亲,仍不忘用肢体语言给儿子讲述最后一个谎言,而儿子充满希望的大眼睛以为父亲真的在游戏,这互为主观镜头的画面切换,让观众潸然泪下。
影片的结尾,运用了长镜头:幸存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同时,与儿子藏身的小柜子的镜头切换,揭示了儿子获得了生命:坦克的出现,游戏的结束,儿子的战利品,父亲谎言的圆满。
五、总评
《美丽人生》是西方战争电影的典型代表。西方的文艺发展与中国的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就在于西方更侧重于对个己的关注(这与古希腊罗马文明中的“对抗”因素有关),对于战争影片也不利外。习惯于观看宏大战争场景的中国电影观众,看了这一类电影的确感受会很不相同。这类电影关注的焦点在于在战争背景下的个人行为,通过个人的行为间接反映战争事件。当大众对战争的关注重点由军队主体(包括指挥官、战役、厮杀场景等)转变为战争中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时候,一种对战争的不确定感和失重感也随之产生。这种不确定感和失重感就是对于战争的残忍认识发生了动摇。一向痛骂战争策源国的人们(相当多数是缺乏对战争事实的客观认识和分析,仅是出于情绪化的冲动和传统印象而痛斥之),通过西方电影却发现原来生活在纳粹屠刀底下的被认为是优等人的日耳曼人(自然也包括意大利人和日本人)也是充盈着善良和恐惧,充满了人性。人们面对沉重的战争历史,为急于找到战争起因而又缺乏对战争客观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既是因为个人力量的有限,也是因为国家——包括战争发动国和被害国本身——故意设置的障碍),于是将其变为寻找战争发动国并最终简单地归罪于其国国民,这样草草了事。但是当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许多观众都会对其中的那个三口之家寄予相当的同情和敬意,而对意大利法西斯呢?不错,正是他们发动了战争。于是,人们又习惯于政府说教而以一句“意大利国民和那个法西斯政府是应当区别对待的”(正如我们对日本的态度)简单了事。个人力量在国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中国观众,人们感慨的也许不仅仅是一种人性的永恒,更是国家——公民的对立。而对于有些观众,他们很可能只是不能够将上述分析外化为实在的语句,更多的是一种“意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差异,历史的厚重以及人性的亮点也许正式这部电影吸引中国观众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人认为该部影片应得9.5分(满分10分)。
结束语: 曾经有一部美国灾难片,讲述了一架飞机历经磨难最后安全着陆的故事:灿烂的阳光下,劫余余生的乘客步下舷梯,一位小伙子由衷慨叹:“This morning is beautiful!”走在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转过头对他说:“Every morning is beautiful , but you are too young to understand!”是的,美好的生活靠时时处处的感受和累积,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关爱家人,智慧生存,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历练。
希腊有一句格言:生命是自然的赏赐,但幸福的生活是智慧的赏赐。美丽人生,一部以喜剧形式演绎的悲剧,它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交织中充分领略了悲剧中的幽默和幽默中的悲剧的巨大魅力,提醒我们凡事不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承受,与其在忧心忡忡的困境或失落中等待,不如欢欢喜喜的面对。现实中,让我们化消极为达观,给自己做一个智慧背囊,用欣赏的心态和眼光看待生活,倾听生命的声音。Life Is Beautiful,据说让风车迅速转动的最好方式是推着风车往前冲,用自身去创造传说。这应该是我们看这场电影的最大收获了。智慧生存,别辜负这一场美丽人生⑤。在残酷的岁月中,确实有鲜血和眼泪不能完全蔓延到的角落,人类毕竟有超越死亡的情感和品质。所以,人生会因此变得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