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B面观后感
看到CAST里面有芙蓉姐姐的名字,本以为是部垃圾片。结果发现是一部有着黑色幽默的伦理片。导演宁瀛让我对国产电影有了新的看法,原来大陆也是有好导演的。借用百°之后纽约时报曾对她作品的评价:严肃的喜剧作品。 只不过,对比飞越疯人院,不知道旅居国外的独立女导演是否考虑到国情,安排了比较迎合国人口味的圆满结局。 晓东哥很久不见,自毁形象的卖力表演确实让人感受到他日渐提升的演技;张静初从门徒里的嗑药女到片中的重度抑郁症麻豆,很卖力的想要表达颓废的演技,可惜没有新意;集结号里斯文胆小又有矛盾性格的指导员我还真没认出来,感觉长得有点像黄晓明,不过片中A面B面角色转换,真是杯具了;孔文对神经质护士的刻画倒也还蛮传神的,只是真的长得很丑啊,据说还整过容呢;任泉就客串了一把,角色也是中庸滴;邓佳嘉呢,纯粹的花瓶咯;最要表扬的是王洛勇大叔,戏骨啊~爆笑的表演真得太有张力了,同时不失正义感,应该是A面B面里唯一保持统一角色的人物,看他的戏感觉非常过瘾;最后就是片尾曲《面对》,听说出自一位不出名但在圈儿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一位地下摇滚歌手的,很好听啊,适合我的口味,可惜网上找不到试听或者下载。 最后,看到王大叔不时蹦出FRUED的研究结果,看来编剧对精神大师还比较推崇滴;另外张静初重度抑郁症发作的时候,客厅电视里播的那可都是好莱坞或者意大利老片子,我至今还没百出来,等过段时间估计慢慢会有影评吧~ 最后的最后,芙蓉第一次触电,算个噱头吧,也算是本色出演了自己咯。
看到网络上有低评,说是模仿飞越疯人院没成功,拜托,如果模仿成功了那岂不是剽窃了?本来就是一部中国商业片,跟不同时期不同国情和社会形态的文艺产物放在一起对比,是不是认为自己看过一部国外电影就理解了导演想表达的所有的东西?未必人家导演看过的电影还会比他们要少?千万不要因此错过了一部可看性很强的带有独立色彩的商业片。
P.S. 爆笑点真的很多啊,在电影院看得°子都要笑破了,A面B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一面,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从A面变成B面,正常的人疯狂起来何尝不比精神病患者更恐怖呢?一部电影,能让你边笑边思考,而且是爆笑,我觉得真是难得的好片啊~ 强力推荐~ (哦,对了,之前也看过很多反应病人生存现状的电影,比如一部东德还是西德的片子,年代实在太久远,当年看得很震撼,可惜实在想不起片名了,另外想要拜读FRUED大作,想找到片尾曲,想再看飞越疯人院,想看飞越疯人院的原著,想寻找一切诱发导演想拍摄这部电影的资料,还想去看王洛勇大叔的戏剧表演,听说人家可是留美多年的百老汇中国第一人捏~~~ 至于那个帅气的“指导员”,百了一下个人资料,原来是上海侬,还是华谊签约艺人,罢了,商业气息太强,恰好跟黄晓明长得太像,非好感~~~ 我还是敬佩王大叔,哈哈哈,那果然是诙谐得好~~~ 强大的表演啊~~~ 各位一定要留意这位戏骨的表演,过瘾啊过瘾~~~)
昨天是惊蛰,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意思为: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应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时节为已经进去仲春,可是,依然捕捉不到一点春的气息。或许,今天的春天会很匆忙。来不及欣赏万物复苏、莺飞草长的春之风景,变匆匆的进去夏季。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一大早匆匆的起床和姐姐在南路车站,一起往家赶。到家已近中午,妈妈在灶台上忙乎着,看到我和姐姐说:“菜都炒得差不多了,一会儿开饭。”那一刻,脑袋出现,过去曾经看过一段公益广告的画面:画面一开场,是焦急的电话铃声,两鬓已斑白的母亲,在厨房忙碌,听到铃声,从厨房奔出来急匆匆地接听电话。儿女的电话接踵的打来,儿女已成家立业,有的开着车往家赶,有的在工作岗位回不去了。还有孙子孙女憨憨的童音。有的叫姥姥有的叫奶奶,都是祝寿的电话。老人在厨房和电话间穿梭。一边接着电话,一边准备着晚饭。到了吃饭时间,三代同堂,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夜色降临,儿女们都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只有老人自己坐在椅子上,听着时钟嘀嗒的声音,身旁伴着那盘电话。
世上只有一种爱是已离散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她们多麽希望子女留在她们的身边,伴着她们,可是,为了子女的幸福,她们最终选择孤独,给子女更广阔的天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不停的对父母索取。母亲痛苦的分娩,剪断了脐带,给了我们全新的生命。父母一点点抚养我们长大,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上学,升学,结婚,生子,日子就在我们的成长中一天天的消逝,而父母却在一天天的老去。她们也曾经如我们这样年轻,健康,青春,美丽,而岁月将这一切都带走,当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她们已经步履蹒跚,两鬓斑白。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最无私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都说养儿是为了防老。可是,在老人的晚年,有多少儿女能伴在老人的左右呢?
我以为自己很孝顺,其实,我根本做的不够,我会说,其实,我真的很努力了,在这个社会要像达到一定的高度真的很难,可是,我真的如我形容般那么尽力吗?尽管我比身边的同龄人努力,可是,对自己来说,我的努力根本就不够,我的能量只是用了一点点,大部分时间,我也在学着好逸恶劳、享受人生,为自己找借口懒惰。
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一段文字,只看过一遍就牢牢的记在脑海: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每每想起这段话,就会热血澎湃。我希望我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我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没有什么遗憾,我发挥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潜能,完成了不平凡的一生。
在刚刚毕业的时候,曾经那样坚定的希望:在这个城市有一片最高,最宏伟的建筑群,它们屹立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华灯璀璨,而那些灯,都因为我而亮。
伴随着经历的丰富,年少的冲动,理想,年少的菱角,年少的轻狂,变成了对宿命的接受,和安于现状,也常常会安慰自己,只要快乐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就是要自己很快乐。可是,我为什么有时候会因为快乐,而感到不安。即使再快乐,我依然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我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今天可以因为欢笑而欢笑,而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呢?当我们到了该有所承担的年纪时,我还能这样自我的快乐吗?没有能力,不能给身边的亲人提供一点帮助,我还能快乐的起来吗?
前30年我为寻找内心的踏实感而活,从6、7岁开始,就从没有过安全感,在内心世界我是孤独的,我一直只有一个人,从来没有一个人走进过我。关注过这个小孩心里到底有些什么。看着姐姐上学,我也要跟着去,我觉得,我要是上学早了,就会把别人都超过去,这样我就不会害怕。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我又缠着姐姐,教我数学题,我认为这样我就会比别的孩子都要懂得多,上学的时候,我又开始,追求第一个做完题,又要做的最好。后来,我发现自己在舞蹈上很有天赋,于是,央求家人去学习舞蹈。可是,这些请求悉数被拒绝。我觉得没有任何人了解过我,而我是那样的渴望了解。渴望被关注。我的依赖性很重,只是依赖能让我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可是,这种依赖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满足。我活在一个只有的自己的空间里,只要8、9岁的孩子,我居然会希望自己是班级里最聪明的,自己的字写的是最好的,学习是最好的,品德是最好的,自己的脚丫子也是最小的,因为在印象里,脚丫子小就是漂亮,我希望自己是最漂亮的。我也常常会看着自己的有些破旧的鞋子发呆,用大脚趾顶着那个快破的洞,看着自己补着小补丁的裤子发呆,看着教室的白色天花板发呆。而不听老师在说些什么。其实,在我心里,我的亲人,我的家人,从来没有走进过我,尽管她们给了我关心和爱,在27岁之前,我一直在心里觉得她们很远很远。而我的心,那么的寒冷,一个冻得瑟缩的小人,在阴暗的空间里,渴望着被爱被关注,渴望着有一个人走进来,听听它的声音。
她们常常也会因为爱我,而提醒我,这个那个,干预我的判断和选择,因为她们看来,我不够理智,不够成熟,我过于善良和轻信,而这些只能让我觉得她们更加的不了解我。我的确会选错,只是因为我太想得到安全感。太想得到关注和理解。
尝试着获取安全感,在快到30岁的今天,终才现在安全感,来自于内心的世界。即使一个人,只要自己觉得不害怕就是安全感,一个人的日子也是快乐的淡定的,只要你的心不觉得漂泊。
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不能寄托于别人,只能要自己努力。我曾经希望自己是一只考拉,纠缠在一棵树上,幸福的一动不动,只是,偶然摘上几片树叶来吃;而现在,我希望自己不去想老底做考拉还是做狮子,是做唐僧还是做八戒,只是尽力的完成每一件事情,善待身边的人,努力的工作,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B面:
所谓的A面和B面,只是一个噱头,构思为人生的两种态度,A面,凝重的剖析,B面用一种快乐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玩笑话,只是想说明,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心情去面对,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如过了惊蛰依旧爆冷的天气,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可是,我们可以选择穿的暖暖的,不会恶劣的天气影响。
回家的路上又见葵花宝典,看到我,千娇百媚的笑着,想起了我的姑姑,一是中年的主妇,而面前的姑姑的同学,用法国香水的同学,却保养的如此之好。愣能充个小伙!
姐姐,有些生气,为了逗她开心,我像个跟屁虫,在她后面瞎说八道,哎,她的脸还是阴郁的,一点效果木有。到了门口看到了一物,顿时眉飞色舞。开心的不得了,笑道:狗狗,我回来了,艾买,狗狗太待亲了。
哎,我对妈妈感叹到,人不如狗啊!
做了四遍车,三遍都睡得老香了。感觉口水都流出来了。
还好第优感,总是挽救我,在快到车站的时候,突然才能够座位上惊醒,看着景物,找到现实,以至于没有过站。
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手机链,很喜欢,就是小贵了点,有些小心疼。
洗个澡澡,好好睡觉,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而我要告诫自己,爱不是一劳永逸,爱是付出,我能为我爱的人做什么呢?我首先得具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