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媒体互动下的电视读报类节目

更新时间:2010-6-30:  来源:毕业论文

媒体互动下的电视读报类节目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进步快,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多,使不同媒体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新闻媒体也在不断交流融合,不同传播媒体合作不可避免。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产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电视媒体多样化形式的创新,也是不同媒体利用自己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的体现。读报类节目使纸质媒介和电视媒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了传媒体事业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研究分析电视读报类节目,发现其规律、把握它的发展方向可以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广大受众带来更好地借鉴。

  关键词:信息交流 新闻媒体 电视读报
  一、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产生以及现状

  在科技发达和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为媒体注入新的活力,媒体的改革成为媒体创新的原动力,市场的竞争又促使媒体不断创新……种种原因都在推动媒体的发展。不同媒体在注重自己风格的同时还吸取不同媒体的优势来壮大自己的品牌,由此产生互动效应,不同媒体注重多元化方向发展,采取资源共享、整合的形式。传统媒介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已开始寻求新的节目形式:电视读报类节目就出现了。

  电视读报类节目迅速“走红”, 环球时报记者吴镝鸣认为:电视读报节目如今成了中国电视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缘于中国报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大规模都市报的崛起,中国报纸的市民化色彩大大增加。其次不同媒介之间的互相融合也直接促成了电视读报节目的繁荣。①

  读报类节目是把报纸上的信息经过筛选、过滤把重要的信息搬上电视媒体,由主持人进行现场解说,并注入主持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为此产生了声画并茂为受众传递信息的渠道,使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的面貌焕然一新。

  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产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依靠多种媒介的优势广泛吸取信息以及节目的新颖性和对新闻信息的不同见解吸引了众多眼球,早在1950年4月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中就曾有过尝试使用电子媒介摘播报纸新闻信息,来改变简单的报纸传播新闻信息形式。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和《早间特快》的主持人王珂在《电视读报节目路在何方》一文中写道: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具有传播符号多样、直观、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而报纸具有冷静、理性、深刻的特点,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读报类节目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电视频道里如雨后春笋般登台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早间读报节目《媒介广场》、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里也有《读报》版块,国际频道午间新闻节目《中国新闻》中也有电视读报版块——《媒介链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它的拳头产品包括《孟非读报》;东方卫视《看东方》节目中的《早报早知道》和《读家新闻》;成都电视台有《阿聪读报》;北京卫视的《第七日》和《北京您早》中也有读报版块等等。各大电视台、频道纷纷涌现出电视读报类节目,标志着电视新闻类节目新的节目形式正在广泛兴起,纸质新闻信息的电视化传播成为时代的宠儿。媒体由静态变动态发展的同时,不仅给受众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而且具有参与性强、互动性高、能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等特点。但是冷静一下头脑我们对这种现象作一番客观分析发现,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出现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电视读报类节目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节目的生存和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优势和不足

  (一)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优势

  留意如今的电视荧屏不难发现,电视读报节目比比皆是,它的开设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电视读报节目符合人们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生存的关键。

  读报类节目受到受众的认同和接受证明它有自身的优势,这是它被受众接受的原因之一。

  1、信息选材和节目成本

  每一类节目的形成,首先包含了它的成本因素,工作人员在策划节目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和效益问题。每一类电视节目的开办,媒体都不得不考虑投入与效益,因为当今的媒介运营都是商业化和市场化。如能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节目形式,媒体自然求之不得。读报类电视新闻节目正是如此,节目形式较为简洁,投入不多,就是几十份报纸加一两台电脑再配上解说。需要的人力财力都不是很多,自然也降低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成本。据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2000多份,再加上“两岸”乃至外文报,这些报纸一旦被电视媒体插上翅膀,将会带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为电视媒体提供坚实的后盾。多种媒体的互动,既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优势又把各方面相互协调进行加工,这比每一种媒体通过自己的采编人员亲自采集信息再加上处理要简单的多,自然降低了投入成本而且收到的效益也有目共睹。

  2、传播形式和节目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看,人所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信息能记住50%。傅俊卿在电视新闻实务一书中总结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传播符号多样化,信息的易得性,现场的亲历性,受众的广泛性,观众的参与性。”②

  电视新闻所具有的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特性使它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能。如今,电视普及每家每户,且形式通俗易于收看收听。在网络还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读报类节目及多种媒体互动后带来的新面貌,如与观众互动等方面都是对网络的有效借鉴,使受众的范围不断扩大。

  《新闻与写作》中写道:报纸与电视媒体的联动有利于电视媒体节省人力、物力、充分利用报纸已有的新闻信息,更加全面有效地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电视读报节目对资讯的整合利用、对新闻视野的拓宽和信息量的丰富,为媒体自身参与竞争、灵活应变充实了基础。电视读报节目也有助于电视采报纸之长,弥补自身理性与深度不够的缺憾。毫无疑问,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整合利用,收益最大的是受众。③

  平等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态度,是读报类节目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显著特征。《马斌读报》的新闻内容多是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话题,社会新闻占了节目很大的比例,再加上马斌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搞笑夸张的语言,这样的节目形式很能吸引观众,由于这种形式通俗易懂所以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更为透彻。

  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节目的内容需要精彩之外,精心的编排包装必不可少。比如有些节目布置了别具一格的演播室布局,匠心独具的环节设置,能给节目增加不少亲和力以及吸引力,使节目更能吸引受众眼球。有些节目把演播室布置成古代韵味浓厚的书房,主持人手捧一杯清茶,身着唐装,颇具古代说书人的意味,让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到另类的韵味。另外节目结尾处节目制作人员字幕,用传统的毛笔书写在纸扇的扇面上,极具古典色彩。节目中穿插一些优雅的古典音乐,与节目氛围相辅相成。同时节目还可以分成几个小板块,这样就显得层次分明,有效地避免了观众对节目产生疲倦感和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还可以在节目开场和结束用适合本期节目的歌曲或者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3、节目选择与观众互动

  大部分的读报类节目在每期节目播出过程中,屏幕下方都会出现节目的联系方式和电子邮箱。在节目的最后,都会选取观众的来信进行交流,并且加以点评。受众此时更像是与主持人进行交流,而主持人偶尔“你认为怎样”的互动,则给了观众亲身参与的感觉。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也是节目的主人和参与者。例如,某期的《马斌读报》节目在关于高考一条读报信息中说到:“高考是考学生?还是考家长?如果您有意见发表,请写信到屏幕下方的地址参与讨论,我们将在节目中和您进行交流。”这样就给了受众一种更加直接的交流平台。

  4、主持人风格

  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全盘照搬,人云亦云。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更应该融入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则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

  《有报天天读》突破了以往新闻节目以内容和事实为核心,追求主持人客观、公正形象,无明显个性风格,“千孔一面”的传统模式,而是以知识型的成熟男性取代“城府不深”的“俊俏小生”,突出了主持人的知性气质。节目的重点放在了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解读上,创造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新闻评论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主持人对新闻的评价和分析成了吸引观众收看的关键因素,甚至连杨锦麟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和不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唐装形象,也成为这个节目的卖点。

  但是与凤凰卫视主持人相比,马斌在节目中更显得幽默风趣、联想丰富,与杨锦麟相比,马斌没有老报人的经历,也不能像杨锦麟那样洋洋洒洒的谈论时事,所以他常常在嬉笑之余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出,让人听了回味无穷。例如,在2月10日的一条新闻中提到,妻子在情人节雇侦探盯丈夫一事时,马斌说:“看来这个情人节大家都有得忙了,哈哈”。观众听完以后会心一笑,也会体会到新闻背后的内涵。

  主持人的精彩点评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特色之一。电视读报节目的点评使它区别于个人默不作声的阅读,除了语言风格极具特色、感染力极强之外,其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讲述和评论结合,交代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加深受众对新闻背景的了解。二是评说是非曲直,表明自己的立场。三是揭露事件本质。

  总之,电视读报类节目之所以能在全国“遍地开花”,也有它出现的客观原因和根本原因。客观原因——受众需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科技的进步使人们从繁忙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精神享受也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今天的大信息量的时代,受众往往会选择能多方面多角度接受信息的媒体。根本原因——市场竞争。各新闻媒体的竞争就是受众的竞争。媒介机构的合作和交融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优胜劣汰,动静互补,目的都是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二)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不足

  1、形式简单,缺乏深度

  大多数电视读报节目在编排上几乎都是一种简单模式的重复——就是报纸版面+配音,难免给观众单调乏味的感觉。

  节目形式上的单调还表现在播报方式上,“读报”毕竟是以“读”的方式传播信息,故事再精彩也只能靠主持人的一张嘴来讲述,而无法把曲折的故事情景生动再现。更有甚者,把“读报”节目做成了“念报”节目,缺乏个性点评和新意,这与平常的口播新闻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报天天读》在25分钟的节目中平均每期要播报四五十条新闻信息,加上点评平均几十秒钟就要一条。有时只能对标题作个介绍或者大体的来概括一下。然而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又岂能用一两句话把内容说透呢?所以受众对这些大量的信息只能是概览而没法做到透彻的了解。

  2、原创性低,真实性和时效性差

  根据英国传播学者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传、受过程就是“编码——译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模糊甚至错误解读。④电视读报是对报刊信息的二次传播,经过主持人的再次讲述,必然存在着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为了追求个性化特征,主持人都会对报章新闻做一番点评,其中一些点朴湃较睿智,另有一些则可能出现过头,主要是评论与报纸文章原意不符。

  电视读报节目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它充其量只能是个出色的新闻“二次传播”,它只能筛选、过滤报纸上的信息,摘取过来以后以简单的方式传给受众。如果电视媒体过多地从别家媒体拣取信息来传播,其结果是新闻的原创性大大降低。

  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同媒体都以争取时效性来赢得受众,而电视读报类节目传给受众的信息是在原有媒体的基础上经过借鉴和加工的,在一系列

  过程中难免慢于原来的媒体。

  3、主观色彩浓,信息变形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电视读报类节目经过主持人的再次讲述,必然存在着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为了追求个性化特征,主持人都会对报章新闻做一番点评,在点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加入自己的观点。有些点评就会偏离源新闻的内容,甚至会造成信息的变形和误传。观众所获取的信息或观点与报纸本来面目相差甚远。

  例如《马斌读报》有一期的新闻是关于一位名叫马昆的小学生狂追四千米勇擒偷车贼的事件,马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马昆锲而不舍勇追歹徒的情景,好像亲眼目睹一样。另外他还与马昆攀上亲戚,拉上家常,甚至为他今后的前途发表意见,鼓励他来京发展,让观众看了感觉十分别扭。好好的一桩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在马斌后面的评述上就变了味道,感觉表扬的成分还不如搞笑的成分多。

  三、电视读报类节目的调整策略

  (一)优化节目的编排

  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构思创作阶段。良好的节目构思和节目编排关系到节目的成败。

  为了避免节目单调的缺点,节目在编排方面应追求个性化和灵活性。优化节目编排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节目形式与内容相匹配的原则,即节目形式应与节目定位、节目内容相适应;二是生动性原则,本来就需要形式创新的节目如果再加上呆板的编排,那么这个节目就没有太大出路了。电视读报节目要充分利用上生动的电视传播手段,在结构编排中加入一些合适的音响和画面因素,让这些音画素材更好地为节目内容服务。比如《有报天天读》之所以看起来不呆板,是因为它把二十五分钟的节目分成了优个板块,这些板块的有机组合避免了主持人从开始一口气“读” 到结束,在紧张的节目形式节奏中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另外它结合音乐、书法、电脑动画诸多手段,观众看了不觉得疲惫,反而感到非常形象、生动。

  (二)节目形式的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硕导王晓红在《电视画面编辑》一书中写到:有些人认为编辑电视节目很简单,因为无需像故事片那样考虑情节或者连贯性要求,只要把镜头接在一起配上解说词就可以了。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电视编辑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镜头里剪辑出流畅的画面、适宜的节奏、动人的情绪,并非易事。它同样存在着声画如何配合来表述的问题。⑤所以节目形式的创新对节目本身很重要。

  现阶段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存在着模仿的陋习,再加上电视台迫于竞争的压力,害怕承担风险,往往不敢开发新颖独特的栏目,而是模仿近期荧屏收视率不错的栏目,换汤不换药地包装一下就开始搬上银幕。其编排方式、节目设计也大同小异,毫无创新可言。

  节目创新要与舆论导向、商业环境、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市场开发、团队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很好的结合。创新的同时坚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大众健康收视、健康生活,创新要倡导一种时尚、引领一种观念。

  (三)发挥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电视读报节目作为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电视资讯节目形态出现在观众的视线,在这类节目中,电视媒体通过对报纸信息的再加工、再整合进行二次传播,很好地将电视易懂、生动的特点与报纸深度,多元的优势结合到了一起,彰显了媒介融合的传播优势。主持人是电视读报节目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社会心理语境以及电视读报节目自身“声画缺位”等传播特点,决定着该类节目中主持人独特的角色定位。⑥主持人的点评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特色之一。在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上海东方卫视的“早报早知道”、“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等节目中,主持人都具有一张利嘴,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针对某些报章新闻做出一些深刻而幽默的点评。如杨锦麟的点评睿智而幽默,抑扬顿挫而又颇具大家风范;孟非读报时评论条理分明、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嬉笑怒骂不着痕迹,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档好的节目,往往伴随着一个好的主持人。对于读报节目来说,主持人可以说是节目的灵魂。所以读报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高级编辑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一书中说:主持人既是电视产品的制造者,又是电视产品的传播者。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懂得整体策划,又要会即席评说,并富有理性思考。节目主持人采用“面对面交谈”的形式,产生“自己人效应”可充分吸引观众。

  要想在读报类节目中占据一席地位,主持人就应该做以下努力:

  1、改善播报风格

  播报风格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上,不妨多些口语化、个性化,把“读报”与“聊报”、“朴浓”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做到灵活自如。需要主持人有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要求在主持人的挑选上要“人”符其“位”。主持人在新闻播报中要尽量的使播报信息通俗化,故事化,幽默化,平视角。

  主持人在读报节目中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首先要将报纸的语言变为口头语言,甚至可以适度地加一些地方俚语,这样可使观众觉得更加亲切。例如北京台的主持人如果稍微带一点京腔,那么,北京的观众就会更加乐于接受。

  将所读的新闻烂熟于心,然后在每个环节设计出悬念,让观众有听下去的欲望,接着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可以用新闻写作中“倒金字塔”结构的方式,将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然后介绍背景、原因,并逐步深入。也可以将新闻中的某些有意思或引人注目的细节放在最前面,然后层层递进,直至揭开“谜底”。

  对新闻的点评应尽量做到幽默准确,人们喜欢在笑声中得到启发。例如:有一条某干部酒后骚扰别人的新闻,主持人在点评时模仿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台词,用方言说:“这样的干部是什么素质呀。”又如,在点评某省“以貌取教师”这一新闻时,主持人说:“孔夫子他老人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算不上帅哥的,但是人家可是优秀教师的代表,并且是万世师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每个读报类节目都有或多或少的评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节目传播的内容大多不过是借主持人的“口”重复报纸的内容而已,这已经没有多大的新意。提升该类节目内涵的主要一环就是提升主持人“评”的质量,针对报章新闻事实的评论要做到准——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精——简练而深刻,巧——表达方式让人易于接受,力戒说教味。

  主持人应尽量采用人际传播或模仿人际传播的形式,平视而非俯视观众。读报节目的主持人要做到和蔼可亲,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变播报为叙述,语调由高而硬,变为平和。形象地说就是要把自己的受众当作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邻居。

  2、个性和风格要鲜明

  电视读报节目吸引观众的有两大要素,一是它的信息量,还有就是富有个性的主持人。

  读报类节目主持人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解读新闻。主持人‘怎么说’和‘说什么’,成了‘读报’的两个拓展空间。评论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读报类节目主持人更应该注意评论的“度”,要忠实于报纸,不能歪曲报纸信息的原意。

  比如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峰言蜂语》的主持人叶峰从外形看不如凤凰卫视的杨锦麟先生幽默,也没有马斌长得帅。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敢于直言,

  在痛斥社会阴暗面时,慷慨激昂,一针见血;还有,叶峰有20年积累的新闻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这让他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就格外深刻,培养起了敏锐的眼光和剖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在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主持人的个性和风格就铸就了节目的成功和受欢迎。

  电视读报类节目观众首先接触的是主持人,其次才是报。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比报纸内容本身更能吸引观众。如孟非读报时评论条理分明、观点明确且有理有据,但在痛斥社会阴暗面时,慷慨激昂,一针见血;“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语调朴实,有如朋友间的聊天交流,偶尔带点小幽默;凤凰卫视的杨锦麟老先生,本来“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但是读起报来却铿锵有力而又趣味十足,点评睿智而幽默,颇受观众欢迎。

  主持人的个性要建立在受众的认同基础上,才能取得相应的传播效果。评论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读报类节目更应该注意评论的“度”,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就能够点中其要害。点评应当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用事实说话是点评的最高境界。

  一位观众曾经这样评价杨锦麟:“杨锦麟对待新闻的真诚打动了我。每当读到大快人心的消息时,他就会大声叫好;读到针砭社会时弊,他恨不能拍案而起,猛烈抨击;读到激情澎湃的消息时,他会激动难抑,眼眶湿润……这些都是一颗正直善良之心的真情流露。”如果一个主持人能得到观众这样的认同,节目的传播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一档优秀的电视读报节目,离不开主持人的个性化,同样也离不开受众的认同感。个性化和权威性是一档有生命力的节目的最主要标志。

  结 论

  在竞争与交流的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可避免。读报类节目的产生,便是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各取所长、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体现。电视读报类节目在纸质媒介和电视媒体的互动下产生,虽然收到了成效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但它还存在一切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发展的地方。

  读报类节目的产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多种媒体的互动也渗透着媒体互动的成效,我们应该把握并预测它的发展优势劣势并使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节目的新颖感,进一步推动了媒介互动的发展,但是节目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创新做出独有的特色,在市场中立足、在科技中发展,取得更好地效果就必须做更多努力,节目的编排、节目的形式、主持人的作用都可以作为提升节目品味的重要环节。

  注释: 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1《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需要什么素质》,吴镝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年第四期

  2《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赖浩锋、温焜,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一期

  3《编码,解码》 ,[英]斯图亚特·霍尔,王广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4《电视画面编辑》,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2.

  5《论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李光辉、陈丹凤,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第五期

  6《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03,305.

  参考文献:

  1《说说地方台的读报节目》,王宝雄,青年记者,2008年14期.

  2《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03页,305页.

  3《电视读报节目路在何方》,王珂, 新闻知识,2005年第十期.

  4《电视读报类节目“走俏”的思考》,张方,青年记者,2007年第八期.

  5《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需要什么素质》,吴镝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四期.

  6《电视新闻实务》,傅俊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9.

  7《对电视读报类节目的思考》,张宇, 记者摇篮,2005年第五期.

  8《电视画面编辑》,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

  9《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赖浩锋、温焜,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一期.

  10《论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李光辉、陈丹凤,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第五期.

  11《读<媒体竞争论>》,张立伟,西部广播电视学刊,2004:3.

  12《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孟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0.

  13《大众传播理论》,[美]斯坦利巴兰,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编码,解码》 ,[英]斯图亚特·霍尔,王广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媒体互动下的电视读报类节目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