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诗歌上抒情的艺术,而在人的感情中,喜怒哀乐皆备.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诗词歌赋,言愁者甚多,且不说歌与赋,单就诗词来说,字里行间无不有愁字跳跃其间.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像李白狂放后的"举杯消愁愁更愁"像杜甫的"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诵转凄凉."此诗之言愁也.像南唐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私一江春水向东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李清照的"只恐双舟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词之言愁也.人生愁恨何能免?人禀七情,喜怒哀乐惧恐悲,人所共有.艺术就是感情,多愁做诗人,多愁必善感,而多愁善感是诗人词客与生俱来的气质.张炎在<词源>中说:吟弄风月,淘写性情,词婉于诗."<铜鼓书堂词话>中也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由此可见,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而众多词中,宋词犹为独树一帜.如果将宋词比作一个百花园,那么李易安的词当属百花之冠.仅一曲<声声慢>冠绝古今愁词,成为愁词之"后".
"愁情""愁绪"是李清照词的灵魂与精华,而这个愁字在李清照创作的前后期也有不同的内涵.前期的愁多离不开她的闺阁生活,或直抒或借景抒情,抒发与丈夫分别索居的孤苦之愁,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幽怨".后期的愁多与政治,国家的颠覆有关,词中多的是身世遭遇之愁和家国之愁,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凄苦".因此一个愁字便成为李清照词中的主旋律,她的词几乎触目皆愁.在1999年1月,巴蜀书社出版的张显成等编注的<朱淑真李清照诗词合注>一书收录的57首李清照词中,直接提到愁字的就有12首.余下的作品虽通篇不见愁字,但是愁情却深谙其中,她的作品几乎是愁字所灌溉.试想:一个心思细腻,才情绝代的女子那"柔肠一寸愁千缕"古往今来何人能及?
-----李清照前期的词: 前期的李清照生长在官宦之家,又嫁入宦门,基本上过的都是宁静的生活,生活优裕,婚姻美满,因此这一个时期的词作多限于闺中生活,反映少女少妇的日常生活与爱情悲欢,表现出少女少妇特有的精神苦闷,因而词作中往往流露出淡淡的忧愁.像"试问闲愁都几许"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将闺中女子的情感生活一览无余地跃然词中,流动着独特的才气与灵气.
1.闺中闲愁
封建时代是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作为女子唯一的好出路便是寻觅带一位如意郎君."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是<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中的一句,这句诗反映了古代女子在少女珍惜青春年华是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而李清照也不例外,像<如梦令>其一中所写: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暮春夜晚,狂风夹杂着雨丝突然袭来,这对百花来说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李清照不忍目睹落红满地的凄清场面,从而萌发出美质难久的淡淡的哀愁,于是只好借饮酒、浓睡来逃避。但她毕竟心萦神绕,一大早便怀着惴惴之心急切询问,无限伤感的“应是绿肥红瘦”结语,更是含不尽凄婉怜爱之情。
此词巧妙地运用对话形式,曲折地表达了心情,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表现了闺中女从“昨夜”到“今晨”一波三折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二句,前是因,后是果,风雨摧春,愁绪满怀,借酒浇愁,一醉方休,这是由春来而喜到春去而愁,情感为之一折;“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今朝一醒,愁绪又来,急问雨后海棠,却道红花依旧,乍一听,虽然出乎意外,却也转悲为喜,精神为之一振,情感为之一扬;“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主人急趋凭窗观望,只见绿叶虽肥,残红满地,流水落花春去也,不禁由希望而至绝望,由绝望而生恼怒,情感为之再折。这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道尽了词人伤春惜花之情。从作者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情绪中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这首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的愁思.
又如《点绛唇-寂寞深闺》: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熔“惜春”“伤离”于一炉,写出女主人深闺愁浓,哀叹春光归去,盼望心上人归来。因为“惜春”而倍感离别之痛,因为“伤离”更加哀叹春之短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阕,头韵总领,“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开头一个“柔”字,表现女主人的多情善感,“缕”字生动、形象地表达愁思的千头万绪,心情的缭乱不堪,写出了女主人深闺索居的苦况。是因为叹息春去,思人未归所致,所以紧接着写“惜春春去”,下阕转写“离绪思愁”,意脉井井,思路赫然。词中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几点催花语”好象是景语,但“催”字蕴涵对“花”的怜惜之情;“连天芳草”又似写景,但又蕴蓄王孙不归之意;“倚遍阑干”似是情语,有露出“阑干”这一景物。字字都是真心酿造,流于肺腑,是至洁至纯的真情剖白。
再如《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写出了女主人在深闺中伤春怀人的悒怅情怀: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深闺紧锁,春色以深,女主人用弹琴来排遣离愁,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这个风雨的黄昏,女主人看到梨花将谢,油然而生伤春的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思绪。上阕怀人,下阕伤春,怀人的愁绪加上伤春的忧郁,离愁加春愁,两种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主人翁的心绪更加抑郁惆怅,艺术表达效果倍增.
2.相思之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虽说李清照与赵明诚门当户对,情投意合,赵明诚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也有共同语言,婚姻生活看似幸福美满,但是我们从李清照的词作中可以看出夫妇二人是聚少离多的.有道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夫妻难免有分离的之时.在他们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日子,李清照独守空房,望穿秋水.像"花自漂流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像"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由于李清照情思细腻敏感的个性,对离别相思之苦所谓感受颇深.先来看一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的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玉簟”跟“红藕香残”好像没有什么关连,然而和下面的“秋”字联系起来,就把作者本人的境况给点出来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的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主观感觉。由“红藕香残”客观形象上的秋意而到作者主观感受上的秋意,都给人一种萧瑟凄清之感。所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时令特色,又烘托出了作者寂寞凄凉的感伤情绪。怎样才能消除这相思之苦呢?还是离开冷清的闺房到外面散散心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形。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的忧郁神情。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独上兰舟”的“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对自问的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的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的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
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遐想又回到“独上兰舟”的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相思是产生闲愁的原因,闲愁是相思的结果。然而,尽管有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在一方独自愁闷。这就是“一种相思”和“两处闲愁”的矛盾。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的特殊艺术效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其实眉头所表现出来的忧愁和心上和忧愁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愁在眉头是看得见的,而愁在心头是瞧不着的。作者在这里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愁可谓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