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论文
桃园结义,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义释黄忠,甚至包括为曹斩颜良诛文丑和华容道放曹等事,都可以看作是关羽“义”的体现。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关羽的性格之中“义”的突出性,甚至他日后性格上的变化及所犯的军事上的严重错误,也都可以理解为是他被“义”束缚了思想,影响了正常的思考与判断,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关羽的形象有了明显的类型化的痕迹,并使其在民间备受推崇。
我们说关羽这一形象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痕迹,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关羽的性格“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1)他忠于蜀汉,忠于刘备,立志于“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并为此奋斗不已:对刘备尽忠尽义,将生死、功名置之度外,桃源结义,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可谓义薄云天。但是,他又不能明确最起码的敌我界限,而是以“义”和道德作为行为处世的原则,如华容道释放敌酋曹操。
(2)他能够审时度势,将事情处理的既有原则又有谋略,下邳被围,为了二位嫂夫人的安全,他“降汉不降曹”,但是他又自以为是,不能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贬损孙权之子(“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破坏了两家的联合。
(3)他富于谋略却又刚愎自用,单刀会和水淹七军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但随着功绩的显赫和地位的提高,关羽开始轻敌而导致丢失荆州、败走麦城,并最终丢了身家性命。
(4)他不计利益得失,却又贪慕虚名,在曹营之中时,曹操曾赐他锦袍美女、宝马良驹并予金银厚禄,他却丝毫不为所动,坚持挂印封金,往千里之外去寻刘备,但是他又要求在别人眼里能凸显自己的地位,为虚名所累。
总而言之,关羽形象是具有类型化性格的痕迹,但是不能简单的看作是纯粹的类型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羽性格的多样性。应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运用典型化理论创造了具有个性化性格特征的典型群体的文学作品。”所以,可以说关羽的形象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可以看作是古代形象塑造中由类型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注释:
[1]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第2页.
[2]石昌渝《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3]冒勖、叶胥《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色》,《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一期.
参考文献:
(1)《三国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2)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年版
(3)杜景华《论三国演义性格强化的特点》,《三国演义学刊》第一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4)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
(5)陶诚《毛宗纲的典型形象塑造论〉,《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郭若鑫 赵岩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一书成功的塑造了关羽“义绝”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示了其性格的多样性,从而使得关羽形象具有类型化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关羽之“义”有着极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有对国家和刘备的忠义;有知恩图报的信义;有对败军心存善良的仁义;有不愿乘人之危的侠义。同时,关羽之勇也是作者极力想要表现的性格方面: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故事至今脍炙人口。然而在关羽身上也同时具有居功自傲、刚愎自用等性格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