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论孟子的美学思想

更新时间:2012-1-1:  来源: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孟子的美学思想中,关于人格美的论述是比较重要的美学思想,而人格美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具有善心的道德观念之上,并且必须通过道德的进一步修养,才能将人格美发挥到极致。孟子提出的“充实之谓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共同美感”等表现了强烈的主体人格意识,这对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人格美;养气说;共同美感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孟子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他完善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建立了自己主体人格美学思想体系。孟子是一个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心,这种善心就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源头。他倡导一种强大的主体人格精神,如“充实而又光辉之谓大”、“万物皆备于我”等充满了理想的信念和人格魅力。论文网http://www.youerw.com/  

  一、人格精神之美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充实之谓美”,“美”就是“充实”,就是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到人的容貌形色行为等各个方面。孟子弘扬了一种强大的人格精神,他将主体人格分为了优个层次:善、信、美、大、圣、神。在《尽心下》中说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在这段话中,孟子把人的道德修养划分为几个等级,并且对“善”、“信”、“美”、“大”、“圣”、“神”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以“善”来说,即“可欲”,就是满足人的欲望,这是对于人格来讲最基本的原则;“信”即是“有诸己”,就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用一颗诚信之心待人,对自己的承诺言而有信,这也是对人格来讲的又一基本原则;“大”是“充实而又光辉”,就是人的道德人格光照四方,大是指更高层次的美,即大美,人格上的伟大体现于此;“圣”是“大而化之”,即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用自身的内在德行去感化世人;“神”是“圣而不可知之”,就是指圣人为什么能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的,这是充满神秘感的,一般常人是难以把握的,“神”是一种理想中高尚完美的人格的最高的境界,可以看出,“神”是对“圣”的进一步阐释。

  进一步说,孟子说的“美”与“善”不是一个概念,“美”包括了“善”,它高于“善”。在孟子的思想中,孟子对于美的阐释不是流于肤浅的外表装扮,而是在乎于对内在精神世界丰富的满足和充实,是对尘世物质生活的一种超越,这样才算是真正之美。对于“圣”与“神”来讲,孟子所说的“大”与“圣”其实相当与孔子说的“大”,可以看出,孟子是将孔子的“大”转而细化为“大”与“圣”这个等级。孟子认为: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的级别,那么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强调人格美的功能,强调“圣人”的人格美能够影响到社会的风尚,这是孟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然而说到“神”,是指圣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化育天下上的神秘境界。总之,孟子的“圣”与“神”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都带有理想化的唯心主义色彩。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到了“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出现了两次充实,充分表明了人是可以依靠后天修养来完善自身的人格美。人的优秀的品质可以通过充实自身的精神境界来提高和完善,这样的精神力量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让人格层面中美好的品质得到升华。总之,在孟子美学思想中,最有深刻影响的部分就是他的主体人格美思想。

  二:养气说

  孟子提到,充实人的自己的内心要靠“浩然之正气”来作为基奠。这种“浩然之气”具有一定渊源,古代人讲求“气”,“气”的学说的开端是老子提出的万物本源就是体现宇宙本体的“气”,也就是“道”,他认为“道”产生于混沌的“气”,经过了《管子》四篇提出的“精气说”的进一步阐释,再到孟子提出的“养气”说,“养气”成为他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还有荀子提出的“气”,来说明音乐对于人体血气的影响,直到汉代王充将之前对“气”的学说都加以发挥,并且建构了自己的“元气自然论”思想。这些都影响了后世,如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的“气韵生动”成为古代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总而言之,“气”在中国美学历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其实,孟子所提出的“养气说”,并不一般意义如管子说的物质精气,也不是如老子说的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主要是指一种蓬勃的主观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主管心理状态。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想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气”,艺术的生命也是“气”,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气”。从老子的思想看,“道”与“气”是息息相关,但老子未将二者做明确的说明,而管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将“道”与“气进行了明确规定,即“道”就是“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他将“道”、“气”、“精”划分为一个范畴,他认为一个人所有的精气越多,他的生命力就越强大,他的智力也就越高。《心术下》说:“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所以,管子的“气”是属于唯物主义的物质性观点。到了汉代的王充的元气自然论也是属于唯物主义哲学,他在管子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思想,他认为世界万物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而人所禀受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精气”。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气”的概念已经转化为美学范畴,主要是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范畴,它涵盖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生理功能,从而更有其内在的深意。总而言之,“气”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重大转变。

  就孟子的“养气说”来讲,这种“浩然之气”要通过仁义礼的行为来培养,一个人只有躬亲自省,明白仁义之道,用礼法来约束自身,多做善事,才会自然的在潜移默化中生出“浩然之气”。也就说,“配义与道”,要让自身充满正气,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善行去面对世界万物,怀揣仁义之道,这样,“浩然之气”便无穷尽的强大起来。但是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也有其缺陷,精神力量的扩张达到可以“塞于天地之间”,无形之中便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总而言之,孟子的“养气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后世在人格的道德修养方面有了更多借鉴和感悟。

[1] [2] 下一页

浅论孟子的美学思想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