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彪西《月光》中体现的印象主义特点
(一)德彪西《月光》的创作背景
《月光》这首作品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文尔伦[ 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 1844-1896)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诗人之王”。]的诗集《华丽的节日》中的《月光》,是德彪西创作的《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创作于1890年[5]。贝加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城市,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曾游历这个地方,这里的月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有感而发,动手的创作了这个抒情小品,但是直到1905年才正式出版。《月光》是德彪西早期风格的代表作,处于德彪西音乐风格转变的过渡时期。《月光》的曲风跌宕起伏,恬静安逸、朦胧优美。德彪西用音符和节奏的变化表现了月光稍纵即逝、唯妙唯俏的意境,特殊的和声组合、大胆革新的手法以及创新的音乐语汇给人梦幻般的美感和无限的遐想。《月光》虽然属于他过渡时期的作品,还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强烈的印象主义和声特点已有所显现。
(二)德彪西《月光》的创作特征
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为了改变自己的表现手法,他把两种主义的表现技巧结合起来,并且以此为创作原则在前人的创作手法上有所突破,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开创了一个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奇特的印象派音乐时代。
在他的音乐作品之中,流传最广的非《月光》莫属。《月光》的创作特征是非常有特点的,它将印象主义模糊朦胧、扑朔迷离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运用了美妙的旋律、多变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描绘出了画一般的景象,塑造了有想象力的音乐形象。本文来自优*文-论'文&网,
毕业论文 www.youerw.com
《月光》是德彪西早期的代表作,有着比较强的印象主义特点,同时也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这首作品中不仅用舞曲题材,还用了多里亚调式,演奏方法上采用了多变的手法以及特殊的和声组合整,使整个曲子都显现出明亮而又暗淡的意象和变幻色彩,完全衬托出了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德彪西《月光》的演奏技法
这首作品的名字听起来就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天上那明亮的月光,加上三度音程明亮的特点,逐渐把观众带入到这个意境之中。随着乐曲的慢慢发展,平稳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与色调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人们眼前呈现出画一般的场景。
1.《月光》从字义上看就给人以优雅的意境,为了能有这个效果,声音力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采用少数光亮和阴暗的音色产生强烈的对比,使曲子在大量的弱音对比中不致于过度灰暗,能达到月光时而明亮时而灰暗的效果。音色的变化也较为细腻,让人们眼前产生朦胧的视觉效果。
2.在《月光》这首作品之中,德彪西以他擅长的抒情手法为主,去掉那些繁琐感人的样式,给观众完整的展现出了他对浪漫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乐曲听起来短小动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其中还运用了表现平稳的复拍节奏,与二连音和三连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乐曲浪漫、悠然的意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3.《月光》用各种各样的节奏音型、变幻莫测的速度和强弱的对比制造氛围,用和声、调式、旋律以及音色的明暗来增添色彩。通过对月光幻想,勾勒出了一个梦幻般的朦胧画面。乐曲一开始,在和弦转换的基础上用和弦外音的方式构成旋律,然后逐渐扩展,调抹出模糊朦胧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及表情速度渲染出了月光如水的美丽景色。中段加入了浓郁的中古调式色彩和弦,织体变成流动的分解和弦,旋律开始跌宕起伏,仿佛整个幽静的画面呈现在听众的面前,清风吹动,树枝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乐曲的尾声中出现了色泽暗淡的降三级和弦,给人安详陈静的感觉,犹如月光朦胧倾洒大地,如梦如诗,富有诗意。全曲演奏的力度较轻,好像担心把这恬静幽深的梦境打碎一般。其模糊的轮廓和闪烁的色调,营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梦幻世界。
4.这部作品在整首歌曲的声音强度大多是PPP到P声音,这就需要发挥出疲弱而清晰的声音,不能是虚拟的也不能是含糊的触键力度。特别要注意肩和身体的柔软,放松手指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只要一点点的僵硬,笨拙的音乐就会对整部乐曲表现出巨大的负面影响。开始演奏的时候,左手由三度转为不和谐的二度,二、三连音不断的转换和发展。然后是12小节的完美插入,以小节为单位的踏板不断运用,营造出飘渺的月下情景。第37小节到第40小节由降D大调转到E大调,之后几小节又将调性转回原调。演奏的时候双手要完全放松,力度和音色要不上不下,非常均匀。乐曲的结尾部分要稍慢些,力度是全曲的最弱部分,弹奏的时候要柔和、舒缓,使一切归于平静
上一页 [1] [2] [3] [4]
浅析德彪西《月光》中的印象主义特点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