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报道
小儿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大多数为斜疝,患儿年龄在 6 个月以上者一般不会自愈,均应行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大部分为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导致腹腔内的小肠、大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鞘状突所致,而非腹壁缺损所致,婴儿的腹肌在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结扎即可获得满意效果,无须施行修补手术。
疝气的发生率约 1~4%,男女之比约 10:1,且可发生于两侧。观察发现,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能避免常规切口手术的缺点,明显提高疗效[1].现将我院 2009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5 年间所做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疝气的情况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9 年 10 月致 2014 年 10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46例小儿疝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73例,观察组男 68 例,女 5 例,年龄 1.5~11 岁 ( 平均 5.6±1.2岁 ),发病时间 3 个月 ~5 年 ( 平均 1.8±0.4 年 );对照组男 70例,女 3 例,年龄 1.2~12 岁 ( 平均 5.7±1.3 岁 ),发病时间 6周 ~7 年 ( 平均 1.6±0.5 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都采用全身麻醉,3 岁以下用氯胺酮 + 地西泮,3 岁以上用丙泊酚 + 芬太尼。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患儿平卧位,于患侧腹股沟内侧上方 1.0cm 处做平行切口,长约3.0cm,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精索后进行分离,找到疝囊后剥离致颈部,最后高位结扎、逐层缝合、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天。观察组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治疗,患儿平卧位,在患儿外环口上方腹横纹处做长 1.0cm 左右的横切口,分开皮下组织,显露精索后找出疝囊,充分游离之,最后用 4 号线行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将精索、睾丸复位,彻底止血后,皮下缝合 2 针,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 天。
3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18±5)min, 切口长度 (1.3±0.5)cm, 住院天数 (3±1)d, 疼痛时间 (6±2)h,发生并发症 3 例。对照组手术时间 (30±5)min,切口长度 (2.8±0.5)cm, 住院天数(5±1)d, 疼痛时间 (10±2)h 小时,发生并发症 7 例。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大多为斜疝,患儿年龄在 6 个月以上者一般不会自愈,不仅影响小儿消化系统,引起下腹坠胀、便秘、腹痛、吸收功能减退、体质下降等症状,而疝囊的挤压还会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当疝气发生嵌顿时,还可以引起剧烈腹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2].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最可靠方法,虽然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发展和应用日益增多,但大多数基层医院因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成熟的技术,仍然以开放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常规手术是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切口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仍有复发。与常规手术相比较,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只在腹部外环口做长 1cm 左右的横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手术切口与皮肤横纹相重合,术中分离组织少、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微、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疤痕不明显,优势显而易见[3].综上所述,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尤其适合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 范文培 , 腹横纹下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 3(8): 739-740.
[2] 黄庆禄 , 小儿腹股沟疝治疗现状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 2008,8(15):3544-3545.http://www.youerw.com/
[3] 杨乾坤 , 李弟元 , 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180 例体会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2006, 5(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