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材料科学 >

金属有机骨架的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3)

时间:2023-02-01 21:31来源:毕业论文
1。2锂离子电池简介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1970年代埃克森的M。 S。 Whittingham采取硫化为钛正极,金属锂为负极,制成了首个锂电池。1982年伊利诺伊


1。2锂离子电池简介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1970年代埃克森的M。 S。 Whittingham采取硫化为钛正极,金属锂为负极,制成了首个锂电池。1982年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R。R。 Agarwal和J。R。 Selman发现了锂离子快速嵌入石墨的特证,而且是可逆又快速的过程。人们尝试采取锂离子快速嵌入石墨的特征制作电池。首个能用的锂离子石墨电极由贝尔实验室试制成功。
1983年M。 Thackeray等发现锰尖晶石是具有良好的导电、导锂本征性能的低价正极材料,其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且分解温度高,即使出现短路、过量充电,也不会发生伤害。1989年,A。 Manthiram和J。 Goodenough发现采用聚合阴离子的正极能产生更高的电压。1990年日本Nagoura等以LiCoO2为正极、石油焦为负极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反应如下:
LiC6|LiClO4-PC+EC|LiCoO2
锂离子蓄电池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并引起世界范围内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热潮。同年,Moli和Sony两大电池公司宣称将推出以碳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1991年索尼公司发布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随后,锂离子电池革新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面貌。1991年,日本索尼能源技术公司与电池部联合开发了一种以聚糖醇热解碳(PFA)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1993年,美国Bellcore(贝尔电讯公司)首先报导了采用PVDF工艺制造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IB)。1996年Padhi和Goodenough发现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盐,如磷酸锂铁(LiFePO4),比传统的正极材料更具优越性,因此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正极材料。 2013年日本积水化学工业公司(Sekisui Chemical)宣布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锂离子蓄电池材料,这种呈现片状的形态并且可以拥有3倍于蓄电池的蓄电能力,更主要的是采用该技术后,电池成本也将下降60%。
1。2。2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组成。
正极:正极材料(对金属锂电极)一般选择电势较高且在空气中稳定的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有层状结构的LiMO2和尖晶石型结构的LiM2O4化合物(M=Co、Ni、Mn或V等过渡金属元素)。通常正极材料涂覆于铝箔上。文献综述
负极:负极材料则选择电势尽可能靠近金属锂电势的可嵌锂的物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常选用各类碳材料如(包括碳纤维、合成石墨、天然石墨等)、锂过渡金属氮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等。负极材料通常涂覆于铜箔上。
隔膜:隔膜材料一般为多孔隔膜,常采用聚烯烃系树脂,主要作用是允许锂离子和溶液通过而阻止大分子通过,多层隔膜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尤其是PP/PE/PP三层隔膜不但熔点较低,并且有较高的抗穿刺强度,起到了保护作用。
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一般选用有机材料碳酸酯,由于锂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使得锂离子电池必需用无水有机电解液。
虽然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大致相同,但是种类繁多。以典型的LiCoO2为正极、石墨为负极的液态锂离子为例,其充放电原理如图1-1所示。

图1-1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Fig。 1-1 Schematic diagram of working principl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充电时,Li+从LiCoO2中脱嵌,在电解质中正极处于贫锂态,游离通过隔膜后嵌入负极中,负极处于富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由正极供给负极,保证电荷均平衡,放电过程则相反[22]。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
正极反应:LiCoO2=Li1-xCoO2+xLi++xe-
负极反应:6C+xLi++xe-=LixC6
电池反应:LiCoO2+6C= Li1-xCoO2+ LixC6
在整个充放电反应过程中,Li+可以在两个电极之间轮回往复的脱出和嵌入。 金属有机骨架的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3):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13194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