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由公式可以确定所需的最大弯辊力为
(4-5)
这样确定的 一般偏大,因为实际轧辊并不是 ,而是必定给以一定的初始凸度。
4.3轧辊交叉
轧辊交叉轧制是利用改变交叉角的大小改变轧辊等效凸度的原理而控制板带材的板形和凸度。无论是轧辊对称交叉轧制或非对称交叉轧制,其关系式均为:
(4—6)
或 (4-7)
式中: ——轧辊等效辊型凸度,mm。
2b——板带材宽度,mm。
——轧辊交叉角,mm。
——工作辊辊身直径,mm。
——轧辊原始辊缝值,mm。
主要有上下轧辊成对交叉、支撑辊单独交叉和工作辊单独交叉三种。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支撑辊教程和工作辊交叉会产生较大的轴向力,因此比较少应用。通过轧辊的交叉,形成一个中凹的空载辊缝,其交叉角度与等效凸度和带钢宽度均呈二次方的比例关系。
轧辊交叉轧制时,轧辊轴线在水平面内的调整称交叉角调整。轧辊轴线交叉方式对轧机和交叉角调整装置的结构及轧制操作具有较大的影响。
4.4调整轧制规程
调整规程的方法主要有改变压下量,改变后张力等。以中厚板为例,中厚板的板形、板凸度通过轧制规程的合理负荷分配控制。在中厚板的规程分配中,成形、宽展和头几个纵轧道次一般不会产生平直度和板凸度问题,其压下率主要取决于最大轧制力、最大轧制力矩和轧机功率的限制,表现为轧机设备最大能力。对于后几个纵轧道次,尤其是精轧的最后3,4个道次,必须采用最大不平度限制板形,表现为钢板凸度限制条件。此时每个道次都要计算轧件的出口板凸度和平直度,并与最大的不平度进行比较,如果超过板形、板凸度的限制,则要对整个轧制规程进行重新分配修正,直至轧件的出口板凸度和平直度满足板形的要求。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确定中厚板轧制规程制定的流程图。下面就压下量、张力、弯辊力调整进行说明
① 调整压下量 如图4-4所示为调整压下量以改善板形的规程图,图中以轧制力的变化代表压下量的变化。当轧制力PA时,对应的工作点是A点,它处于完好板形线F之下,产生边波。这种情况下应降低轧制力,即减小压下量,这时热凸度还来不及变化,所以工作点由原来的A点变为同水平线上的B点,当轧制力也相应的降低至该点对应的PB时,工作点恰好位于完好板形线上,在热凸度还没变化前可以暂时得到良好板形。但当热凸度发生变化时,在轧制力PB对应的热凸度应为C点的值,所以工作点由B点变为C点,板形质量恶化,发生边波。这样又得继续降低轧制力,这样反复进行,直到两曲线交点D处才可以得到良好板形。问题在于这样压下量变化太大,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如果稍微增加轧制力,使工作点变化先经过E点最后到达G点,也可以得到良好板形的。综上所述,利用压下量调整板形,只可作为一个应急措施,要想得到良好的板形,还需要配合其他的调整手段。 Ø120Ø210Ø520X1400mm六辊轧机辊系变形计算(9):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