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材料科学 >

SC-CO2在PS中的溶解性及微孔PS力学性能研究(4)

时间:2017-05-17 21:49来源:毕业论文
但是,由于质量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是最为常用的测量方法。 1.3.2 压力下降法 压降法是将已知的一定量的气体置于封闭 系统 内,与空腔内的样条接


但是,由于质量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是最为常用的测量方法。
1.3.2 压力下降法
压降法是将已知的一定量的气体置于封闭系统内,与空腔内的样条接触发生扩散,一定时间后对气相压力进行检测,通过压力下降的数值来计算扩散系数,根据平衡能力来获得平衡数值从而用于计算溶解度。压降法设备也较为简单、操作简便,不过也存在着缺陷。比如在高温条件下,对压力传感器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很难找到各方面比较的压力传感器;另外该方法需要大量的试样,使得测量时间很长。
1.3.3 光学观测法
光学观测法是使用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对在高压条件下聚合物熔融的胀大现象进行光学记录,通过胀大程度和质量直接的关系获得扩散系数。不过该方法适用于液态条件下的聚合物熔体在一文胀大下的监测,不能用于固态聚合物的测量。
1.3.4 光谱技术
光谱技术通过对近红外区域的瞬态吸收数据进行测量,根据Beer-Lambert法得到相关的CO2浓度。早先的光谱技术存在着严重缺陷,由于红外光不仅通过聚合物相还通过流体相,难以将聚合物中注入的混合物与溶解在流体中的混合物分离开来。Kazarian等[11]设计了一种新观察室,这种新的观察室具有两个红外窗口,一个用来测量超临界流体中聚合物薄膜的光谱,另外一个用于测量流体自身的光谱,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混淆情况的发生。
1.4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微孔塑料工艺方法
根据操作的连续程度不同,目前制备微孔塑料的工艺方法主要有间歇发泡、半连续发泡、连续发泡,三种发泡方法的发泡机理是一致的。间歇法和半连续法由于形成聚合物/气体饱和体系所需的时间由气体向聚合物基体中的扩散速度决定,因而耗时较长,生产效率比较低,主要用于实验室理论研究。连续法中的挤出成型和注射成型则为微孔塑料进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1.4.1 间歇发泡[12]
间歇发泡由于装置简单、可控性强、可以较为容易得到各种工艺参数与微孔结构参数等方面的关系,是研究微孔塑料成型机理和确定工艺参数的有效方法,为连续发泡工艺条件的确定提供了基础。首先将样品放入高压釜,在一定温度、压力下聚合物吸收CO2达到饱和,然后通过快速升温或者快速降压的方法使得溶解的CO2达到热力学过饱和状态。根据发泡剂在聚合物中达到过饱和状态工艺的不同,间歇发泡法可分为快速升温法和快速降压法。
1.4.1.1 快速升温法
如果饱和吸附温度很低(远低于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样品由于其刚性而不能够成核。将在高压釜中充分饱和形成了聚合物/气体均相体系的样品从高压釜中取出,放入高温的油浴进行发泡,此时的温度和时间称为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然后将样品水洗、干燥,得到微孔塑料。发泡成核的驱动力为升高的温度(△T)。该方法的优点是在低温下CO2的溶解度较高,而且发泡的时间比较易于控制和调节。
1.4.1.2 快速降压法
如果饱和吸附温度较高(接近或者高于Tg),可以将该温度作为发泡温度,通过快速卸压使得样品发泡。将样品放在反应釜中加热升温至预定的温度(此温度即为发泡温度),温度恒定后注入CO2至预定的发泡压力,恒温恒压保持一定时间(此时间几位发泡时间)形成聚合物/气体均相体系,按不同卸压速率进行卸压至常压,并保温一定时间(此时间为泡孔生长时间),最后取出样品。发泡成核的驱动力为压差(△P)和压降速度(△P/△t)。CO2的增塑作用使得聚合物玻璃化温度降低,此时体系的玻璃化温度低于发泡温度,气泡成核后开始生长,体系中的CO2浓度不断降低,体系的玻璃化温度随着升高,当Tg高于发泡温度后,分子链运动停止,气泡停止生长。如果发泡温度高于聚合初试玻璃化温度,气泡会一直生长直到气泡内外压力平衡。 SC-CO2在PS中的溶解性及微孔PS力学性能研究(4):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724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