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把江南的很多美景移植到这里,但他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创造性地进行设计。例如杭州的西堤是一个笔直的直堤,而昆明湖的西堤是一个弯曲的曲堤;西湖的六桥全都是平桥,而昆明湖的六桥却非常别致,玉带桥很薄很高很白,底下可以走龙舟,其他五桥都有形式不同、漂亮的重檐桥亭,与杭州西湖的西堤六桥完全不一样。颐和园教学反思
十七孔桥实际上是仿照卢沟桥设计的,卢沟桥的望柱上塑造了485个石狮子,十七孔桥也在望柱上塑造了很多石狮子,共544个。十七孔桥和卢沟桥又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平桥.桥下有十七个孔,中间那个桥孔是可以通船过龙舟的。十七孔中,第九孔位于正中间,九是单数中最大的,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乾隆在建设清漪园过程中,借鉴了许多著名景观并进行了创新,使得清漪园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园艺建设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乾隆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最高统治思想。可以说清漪园景点的设计,是立体的中国造园艺术的百科全书。
随着颐和园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日益受到各方重视。颐和园、圆明园是清代以“三山五园”为主题的北京西郊园林区域的核心地带,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颐和园和圆明园 (以下简称“两园”)周边地区的改造不但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关系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居民住房解困、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
“两园”地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海淀区的中心地带。从地貌、文物和城市规划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范围。
从地貌景观特征上看,它主要包括玉泉山、万寿山以东的低地,以及两山以北的山前冲积扇。大致范围为东起万泉河东北段,向南至海淀台地边缘,包括巴沟以南的低地,西面以玉泉山为界,北面到达北旱河、清河一线。颐和园教学反思
从历史文化上看,属于清代“三山五园”的组成部分,大致东到镶白旗、正白旗清华校园、蓝旗营一线,南到海淀、泉宗庙址和蓝靛厂一线,西面到玉泉山,西北以西山为界,北面以圆明园八旗护军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营房为界,是由皇家园林、皇家寺庙、八旗驻军、人工渠道以及其他众多文物古迹构成的区域。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则涉及规划的可操作性,范围亦小于上述两种划分,大致来说它东抵清华大学西墙,南至北京大学和西北四环路一线,西至玉泉山东,北至清河河道和红山口一线。其中包括了9000多户平房居民,数百家单位,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多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三种划分区域的方法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大小不一,但它们都涵盖了颐和园、圆明园和玉泉山之间的区域,是影响“两园”保护的重点区域。颐和园教学反思
酷似江南的水乡景色
这块区域的河湖水系在近几百年间有过很大的变化,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将本地区的水系演变分为自然的河湖水系时期和人工改造的河湖水系时期。本地的自然水系形成于大约5000年前,永定河离开此地向南摆动,在故道中留下了曲折的小河和众多的湖泊,发育出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以及万寿山以北的河流和湖泊。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颐和园附近的低地中广泛埋藏着黑泥或草炭层。在颐和园、海淀、巴沟、六郎庄、西苑、肖家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带,地下约2-3米深处,黑泥、草炭片片相连。薄者10-20厘米厚,厚者超过1米。年代早的已有四五千年,晚的只有数百年,反映出湖沼长期存在且广泛分布的特征。年代测定表明,北京大学勺园的古湖沼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前,昆明湖最初成湖时间约在3500年前。玉泉山前地下4米的草炭年龄约为3170年。那时在万寿山与红山之间应是一块高地,受此高地的阻挡,玉泉山泉水和西山山水在万寿山西部汇聚成河,即当地历史上有名的瓮山泊。水流由瓮山泊流向东南,与巴沟万泉庄一带的泉水汇合,沿海淀台地边缘流向清河,成为清河水系的上游。 颐和园教学反思(6):http://www.youerw.com/fanwen/lunwen_17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