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相关理论
(1)传播的八要素论
传播的八要素论是由“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的传播主要有这八个要素:①信源,即信息的来源;②讯息,即传播的主要内容;③编码者,即负责将讯息翻译为可供传播的形式;④渠道,即传播讯息的通道或介质;⑤解码者,及负责将编码者翻译过的符号转换成能被理解的讯息;⑥接受者,传播的终端;⑦反馈,即接受者在接收讯息后对于信源的一种反向传播,信源可以根据反馈内容对后续讯息传播进行调整;⑧噪音,即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信息失真、增减或错误等。
在政务微博的传播中,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作为信源传达信息,但是在信息传达时,要对信息进行筛选编排,并将所要表达的信息转换成合适的文字符号,这就是编码的过程。讯息经过互联网发出,众多看微博的人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寻找所需的讯息,这众多的看微博的人就是所谓的解码者,他们对看到的文字符号进行理解,就是解码的过程,同时,讯息传播达到了终点,这些人也同样是接受者。接受者将自己对于讯息的想法通过微博评论的方式进行反馈,政府部门通过这些评论调整信息的发布。而在编码等过程中的不当操作,都可能会造成噪音的出现。因此,在政务微博运营过程中,应该注重信息传播的每一环节,对所要传达的讯息进行正确有效的编码,使其所表达的意义丰富而准确,保证渠道的畅通,使讯息能够被正确完整的理解和接受,同时重视来自接受者的反馈,并及时对后续讯息传播进行调整,以保证后续讯息有效。除此之外,要减少信息传播中噪音的出现,并对已经出现的噪音及时的处理和澄清。
(2)大众传播
对于大众传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的传播学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运用机器媒介来迅速、广泛、连续地传播信息,希望能在众多的、各种各样的受众中引发传播者所期望的观念,从而从不同方面影响受众。”郭庆光则指出,“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以社会中的一般大众为对象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播主要有这样三个要素:①传播者是一个组织或机构;②受众是众多的社会中的民众;③媒介是一种机器,它可以大量的复制信息[7]。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距离是指新闻事实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即传播内容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8],因此,要想尽可能的缩小信息传播的误差,关键就在于传播内容上,传播者如何对传播内容进行编码,用什么方式传播以及传播目的是什么,都影响着接受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文献综述
1。2 危机事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2。1 概念界定
(1)公共危机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9]。它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和负面影响,如威胁公众安全、产生经济损失、破换公共秩序、造成名誉受损等[10],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进行及时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可以分为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这四类,按照其严重程度可以划分为四个级别: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一般(IV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表示。
公共危机事件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①爆发突发性,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前,人们很难获得危机爆发、危机损害程度等的确切信息,无法对危机做出准确的预测。②价值中立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如果处理得当,会促使事情向有利于整个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但是若处理不当或是处理不及时,则会加重危机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③责任承担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以后,政府应该组织社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防御,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④时间紧迫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判断事件的性质和严重性,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灾难蔓延。⑤过程持续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持续性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人类的历史进程而言,公共危机事件从来不曾停止过,可以说,公共危机事件是无法停止发生的,它从始至终都伴随着人类的历程;其次,从单个的公共危机事件来看,它不会突然消失,危机一旦爆发,总会持续一段时间。⑥指向破坏性,公共危机事件一旦爆发,不论其规模和性质,都必定会造成人员、财产、安全的损失,甚至会对某些社会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 政务微博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1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