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经济的涵义
县域是政治经济系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在当今社会,县域经济既处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具有联络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论文网局的重要基础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区域经济。块状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县域具有农村范围大。农民数量多。以农业生产获得收入为主要渠道来维持民生的特点。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但是,我们同时需要认识到,县域经济并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属于行政区域经济范畴。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突破农村经济意识,才能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草根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其内生力量推动的。另外,壮大县域经济需要一整套区域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而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其坚强后盾。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安徽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近年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并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亮点。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徽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仍存在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优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不论是发展的总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县域经济总量不足
安徽省71。2百分号的人口在县域,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80百分号以上,但2010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7。77百分号,安徽省县域GDP不到全省的一半,明显低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与县域人口。国土面积比重很不相称。而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分别达到65百分号。80百分号,中部地区的河南。江西和湖南也分别达到69。1百分号。57。3百分号和66。2百分号。安徽省县域平均GDP为69。5亿元,全省过百亿元的县仅8个。而2008年湖南。河南分别有8个。25个县。安徽省县域GDP平均规模分别比河南。湖北。山东。江苏低41。2亿元。3。9亿元。83。4亿元。198。8亿元。
(二)县域间发展差距较为明显
县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较为突出。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分析,安徽省2008年县域综合梯度值大于1的是11个县(市),在0到1之间的是11个县(市),在-1到0之间是27个县(市),小于-1的是12个县(市)。其中,第一。二梯度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处于全省中上发展水平,经济活动和发展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三。四类县39个,占总县域数2/3。从总量看,2010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排名前10位县(市)的合计值分别为后10位的11。3倍。7。9倍和7倍,占全部县域的42。2百分号。40百分号和37。4百分号;从速度看,工业增幅高低相差59。7个百分点;投资增幅最高为2。5倍,最低为下降5。3百分号;财政收入增幅最高为89。5百分号,最低为下降2。9百分号;从人均水平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县只有最高县的42。2百分号,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最低的县为最高县的30。9百分号。
(三)县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010年县域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全省高10。63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低4。43和6。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高。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腿长,工业腿短“的格局未得到有效改变,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县域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县域工业虽然企业众多,门类齐全,但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严重。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低。第三产业中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等传统行业比重过高,且缺少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发展不足,远未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将严重制约县域工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0。5百分号,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的湖南(42。2百分号)。湖北(45。2百分号)。江西(41。4百分号)。山西(45。1百分号)等省。由于城镇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二者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然而由于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较低,使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受阻,进而对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城市功能。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发展等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论文格式将削弱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性。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安徽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机遇。重要战略发展平台等空间巨大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薄弱环节,提高安徽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性,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三。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推行扩权强县政策
全面推行强县扩权政策,使其能集中更多的资源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调动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并依法对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
(二)建设长效金融生态环境
1。进一步完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扩大县支行自主经营权,发挥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服务功能,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增强对县域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2。抢抓目前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机遇,建立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对接。采取银政合作。政府协调。银企对接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一个长效的融资环境。
3。政府注资。出资建立覆盖全省县域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贷风险补偿体系,简化手续,降低担保费率,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4。多方配合联动,共同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信用工程,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为金融支持营造一个坚固的信用环境;党政部门。政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协调司法部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对违约失信的查处力度,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有效的扶持机制,促进县域金融业加快发展。
5。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扶持十强县做大做强企业。
(三)加速与长三角经济融合
充分利用安徽省的区位优势,促进县域经济融入城市体系,实现市。县。镇联动发展。与东部接壤的沿边县市,特别是省内十强县域,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借助长三角经济实力雄厚和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平台,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良好机遇,主动承接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速与长三角经济的融合。
(四)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产业集聚
小城镇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培育县域中心城镇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使中心镇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同时,坚持将中心镇作为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战略节点,实行县城。中心镇一体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农村中心镇为主题,有计划。按步骤。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小城镇,重点投入。重点发展;第二,积极引导,政策配套。将小城镇作为产业聚集地,引导加工制造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向小城镇集中,根据城镇自身所处的位置和特点,发展一批特色乡镇,如工业主导型。商贸推动型。旅游开发型。边界贸易型等。以产业支撑小城镇发展,做到小城镇与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并辅之以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向小城镇流动,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促进要素的流动与共享,实现效益的公平与合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对十强县以外的县域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在交通。通信。能源。环保。流通。旅游。农业。林业。水利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投资重点要向其倾斜,适当降低其重点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比例,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此区域流动。加速构建省会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做大做强龙头和极点,充分发挥圈带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此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扶持小企业健康成长
1。在规模做大上下功夫。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骨干和龙头企业;
2。在结构优上下功夫。应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力度,在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企业的同时,狠抓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3。在所有制改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放宽政策,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公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以资产重组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中小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工业发展的活力;4。结合镇(乡)工业功能区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采用由政府财政投资为主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建造一批标准化厂房,通过厂房低价租赁及提供各种优质配套服务,对小企业实施孵化培育,促使其快速健康成长。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短创业周期,降低初创成本,又可使小企业与区域内大企业大集团开展配套协作生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做大块状经济蛋糕“。
(七)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
采取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县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产品基地建设要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流域连片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八)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在引进项目中,要围绕产业链。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注重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真正做到土地集约使用。资源合理配置。发展健康持续。同时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选择优势产业和企业,打破区域界限,推进大产业在安徽省县域内的配套协作,带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BuHuiCom]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419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2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