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一定的地域造就特定的风土人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新疆气候以半干旱为主,造就了新疆的生产方式自古以来以游牧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善游牧民生活状况和推动牧业现代化,党和国家开始推动实行牧民定居政策,经过六十余年的努力,使牧民定居取得了卓论文网越的成效。
一。传统游牧民生活方式
1。逐水草而居,定期转场
新疆的传统生产方式是游牧,新疆北部则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生产方式是逐水草而居放牧牲畜。住在可以快速拆装的毡房里,随着水草的变化而移动自己生产生活的地点。每年四月从冬牧场向夏牧场转场,十月浩浩荡荡地从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向秋季牧场迁徙,并最终到达百公里外的越冬地,像他们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3000年。在古代汉文史书中,就把游牧民族政权曾形象地称为行国“,其立国之本就是逐水草游牧养畜。
2。生产地域相对固定
新中国成立以前,夏季牧民没有自己固定的牧场,往往赶着牲畜逐水草而移动,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牲畜和财产损失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牧民翻身做主人,分得自己的牧场,哈萨克牧民尽管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但转场的地点则相对固定,分为明显的两个地点即冬牧场和夏牧场;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开始制定定居政策,推动牧民定居,牧民生活地域固定化,夏季沿着固定的路线移动较远,秋季则回到定居点过冬,定居点有完备的生活设施和牲畜的棚圈大大提高了抵御灾害的能力;伴着而来的是各项配套设施,方便牧民生活,提高了牧民生活质量。
3。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主
新疆游牧民都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但游牧民的宗教信仰又和定居民族的伊斯兰信仰有所差别,游牧民由于居住不定。经常搬迁,所以没有固定的礼拜寺和经文学校,就是冬牧场里的不固定的经文学校也寥寥无几。游牧民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同时,还继续保留着一些古代宗教习俗,其中有一些已与伊斯兰教的习俗融合在一块。但现在生活方式。习惯礼制多以伊斯兰形式为主。
二。当地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后的转变
自20世纪50年代牧民定居政策实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包产到户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新疆1986年召开的加快发展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新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确定了牧民定居的方向,[1]提出了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并且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分散。小集中。有利于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安排定居的原则,还作了规划部署。“[2]新疆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游牧民定居政策的事实,牧民的方式由原来的逐水草而居到现在的定居,牧民改变以前全年游牧的生活方式;游牧民定居后居住条件由砖瓦结构的房子代替传统的毡房,抵御自然灾害的程度明显增强,舒适程度显著提高;由原来的购买生活用品困难,精神活动匮乏,到现在可以定期赶巴扎“(集市),参加文化集会等;少年儿童由原来很少接受学校教育到现在适龄少年儿童集中学习;党和国家实施的游牧民定居政策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牧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定居牧民的生活。
2。基础设施的转变
党和国家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游牧地区的投入,在牧民定居点兴建相关配套设施,解决定居下来牧民的居住。饮水沟渠。牲畜棚圈,公路。学校。用电。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构,现已形成三通“。四有“。五配套“。三化“。两不转“[3]目标。国家为扩大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实施的对口援疆政策,新建的牧民定居点实现了环境优美,规划合理的牧民居住小区,幼儿园。学校。社区健身中心。文化中心各项设施一应俱全,牧民可以就近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3。文化教育的转变
传统的游牧生活,使得牧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教育普遍较低,素质难以跟得上社会发展速度;党和国家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以来,在牧民定居点建成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场地,定居点牧民在享受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化生活方式;为丰富定居牧民的文化生活,各级政府还不定期的组织电影放映队。文艺演出队等到牧民定居点演出。定居点建成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和学校,牧民子女可以就近入学,学习文化知识;为保证学校师资国家和自治区开展了特岗教师“。实习支教。双语计划“等,这些教师为牧民定居点带来了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文化素质,甚至是生活方式。随着文化教育定居的牧民素质显著提高。
4。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党和国家实施的牧民定居政策的逐步落实,定居牧民对定居受益越来越多,思想观念也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变;认识到只有定居下来才能融入现代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定居下来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只有定居下来才能稳产增收;只有定居下来才能享受国家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随着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牧民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到通过现代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能够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畜产品质量,达到增收目的。从而形成学习推动发展,科技达到增收“的思想观念。
三。当地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生产方式单一,生活水平较低
牧民定居政策实施以来,90百分号的牧民实现定居“,[4]和以前相比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同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单一,生活水平较低,游牧民定居下来没有较快适应固定类型的生产方式,还是以放牧为主,其他生产方式效用发挥明显不足,增收渠道少,家庭收入提高不明显。建议党和政府根据游牧民定居地的实际情况,鼓励定居牧民开展多样性的生产方式,并对定居牧民做相关的培训和政策优惠,如开展特色旅游,传统艺术品加工,畜产品深加工等;以达到愿意定。定得住。渠道广。增收多。生活好“的目标。
2。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足
定居下来的牧民,大部分保留着以前的生产生活习惯,对新事物新技术往往持怀疑的态度,对党和政府持依赖态度;思想观念保守,对现代技术对生产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在生产生活中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严重缺乏。
希望党和政府重视定居牧民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和宣讲,使定居牧民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使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加强对定居牧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定居牧民创新能力,使定居牧民认识到创新带来的益处,并致力于生产创新。
3。环保意识滞后,环境破坏严重
对党和国家牧民定居政策实施依赖,随着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定居下来的牧民放牧空间较之以前变小,为了追求收入,牲畜数量不减反多,这就造成了草场破坏严重,草场植被稀疏,沙化严重,大风天气沙土弥漫;抗雨水冲刷能力严重降低,草场上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应加强环保教育,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政府在核实草场载畜量的情况下,严格控制放牧牲畜的数量。并引导定居牧民自主的种植高产牧草,推行圈养,减少对草场的过度使用。
4。文化设施分散,效用发挥不足
牧民定居政策实施后,政府兴建了一批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但数量较少,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配套设施达不到需要。这些设施往往只有在乡镇才比较齐全,距离大部分牧民定居点较远,难以利用。中学以上的学校远离牧民定居点,牧民子女往往要到离家几十里的地方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和牧民负担。
文化先进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政府应开展种类多样的文化活动手段,如广播电视展示。移动书屋等;引导定居牧民主动学习,积极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如主动到图书室借阅书籍等。
自20世纪50年代实施牧民定居政策以来,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牧民定居政策经过60余年的发展和实施,尽管其中还有些客观困难,但牧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观,牧民生活正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前行,牧区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高。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313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