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古典管理思想流派体系
现代论文网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溯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这就给人们一种模糊的认识:似乎西方文明是孕育现代化管理的唯一母体。其实,作为在人类共同劳动中产生的管理思想是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史及其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经济)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研究一下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流派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业宗法社会国家管理的指针,它的原生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形。那时,恰逢诸子竞起,百家争鸣。各学派无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经邦济世的理论。谋略,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震撼力。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成熟的标志。其中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并对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却只有儒。道。法三家。
这三元的互动与嬗变使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并且在这一思想整合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管理理论框架,下面就着重介绍这三大管理思想流派。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1反映的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修身)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_大同“的社会构想。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2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3的管理方式。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这就说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其依据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除此之外,无为管理最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国,若烹小鲜。“5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积极进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二是要求管理者尽量减少管理活动,就像烹饪小鱼一样,翻动多了,小鱼就会烂。西汉初年道家思想经过改造应用到社会管理活动中,结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道家的无为管理实质上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政治色彩最浓重的学派。该学派旗帜鲜明地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专门探讨统治者的管理技术。法“。势“。术“是法家管理谋略的三大理论柱石。势“指管理者的地位和力量,它本身可以随着职位高低而变化。因此,管理上的服从与被服从要依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定,而不考虑道德品质的因素。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6术“是统治者驾驭部下。统帅民众的方法。策略。法“是统治者手中最锐利的武器,是胜民“的不二法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刑去刑。在法家看来,管理的行为是一种循利“的行为。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不能活,是不免于欲利之心。“7因此人类普遍的爱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种利害关系。
同时,法家强调君主之利是高于一切的,君主既要统率民众,又要防御大臣。那么,采取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循利“的原则,君主与臣民之间只不过是一桩以爵禄换取法术和效死“的交易。
二。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架构有这样一个特点:先秦时期复杂多元,各学派旗帜鲜明。西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也从此划一时代,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纳它派的理论体系。下面,笔者以现代管理学为视角,循儒学主干的框架,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究。
1。管理目标观
目标管理是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来的,它是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目标设计上独具特色。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小国寡民“;墨家的社会管理目标是三圣“时代;儒家的目标管理最具典型意义和现代价值,概言之,它力图通过修己_安人“的过程,达到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_大同“。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管理逐步实现自律到自觉的飞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这样,就可以推己及人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第一步齐家“,对家庭及家庭成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第二步治国“,国是家的扩大和延展。国与家只不过是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存在着不同,二者的管理原则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第三步平天下“,在全世界的范围使大同的社会构想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
其中安人“是贯穿修齐治平的一条红线。修齐治平本身就是一个安定家人。安定他人。安定百姓的管理行为,而且也是管理者孜孜以求达到的目标和理想。那么,怎么样才算达到修己_安人“的理想状态呢?儒家的回答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9这就是儒家为社会管理所设计的终极目标。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消灭了私有制,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图景。但是,这种理想社会是在感叹当时礼崩乐坏。大道既没的社会现实中提出来的,它并不引导人们向前看,而是效法先贤,仍停留在对过去社会的留恋。
应该看到,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安人“与大同“的目标理想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一切旧的社会关系和重大的社会差别,才能有资格谈安人“与大同“。将这种独特的目标管理用于企业及社会管理,就会营造出一个个人目标与企业(团体)目标及社会管理目标协调一致的目标链,前一个目标的完成是后一个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
2。管理的组织观
组织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对人员及事物进行有效的组合工作“。10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组织问题的探讨,集中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那么,人类如何结成社会群体呢?荀子的回答是:分“。在荀子看来,人类结成社会群体,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
首先,群分“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必然导致的,也是解决诸类矛盾的最佳方案。因为用来供养一个人的产品是由各行各业的人所提供的。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精通所有技艺的,也不可能同时从事所有的职业,所以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11其次,分“为组织手段,是人类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荀子指出: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无分义,则一妻一妾而乱。“12在荀子看来,圣王所以制礼以分之,是籍此养人之欲,给人之术,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13把划分各人的等级地位职分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根本原则,没有名分,是人类的大灾难,有了分,人类社会组织就可以良性运转了。最后,分“是社会达到有序化控制的标志。荀子认为,职务划定了,民众就不会谋求其他职位;等级确定后,社会秩序就不致混乱。这样,从大臣百官到平民百姓无不是终身之后,才求安居;有了真才实学之后,才敢出仕谋官。民风日渐纯朴,人人各得其所。夫是之谓政教之极。“14
综上所述,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已经涉及现代组织理论的结构。形态等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解决以下组织问题:(1)建立一个合理而又富于弹性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2)明确企业管理者和每个员工的责。权。利,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3)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温和的组织环境。
3。管理人性观
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西方行为科学和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对于人性的探讨大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展开的。西方行为科学先后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和复杂人。并据此产生三种人性管理理论:X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说(其中包括荀子性恶论和孟子性善论)。道家的人性自然说。法家的人性好利说等。儒家的开山祖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5。荀子和孟子都承继了这一人性可塑“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6这里的伪“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而是指性善是人为的。他又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17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夺。因此,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能使人们遵守礼法,从而最终趋于安定太平。
[1][2]下一页
中國古典管理思想初探【3958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