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渊源
(一)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渊源
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的基础。内部控制“这个概念是在审计专业文献中被第一次提出的,在审计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似乎也总能见到内部控制的印迹。从1720年南海公司“事件揭开审计登上世界舞台的序幕开始,在以查错防弊为主论文网要目的的审计发展进程中,前后经历了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但无论是账项基础审计还是制度基础审计,其主要目的都是查错防弊,所揭示的问题许多都源于内部控制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前,尽管审计师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估算审计风险,但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并没有关注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甚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现象引起世人广泛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发展也出现了各自新的轨道。一方面,审计职业界不断探索创新审计的思路,将财务报表错报漏报的风险与企业整体战略风险分析结合起来,充分披露企业经营风险状况及其审计影响。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与延伸,在管理领域走出了一条宽阔大道。从传统意义上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展到与治理。风险管理过程相结合,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管理的渊源
控制是管理的应有之义,有管理就有控制。管理学述及的控制一般包括三个环节:确立标准。比较并揭示偏差。采取措施纠正偏差。这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控制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即标准相对稳定。以纠正不利偏差为目的。以事后控制为主要形式。重在维持现状以符合标准“,即控制的第一层含义。这种控制同时体现了将创造价值的资源与活动局限于已使用和正在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的认识。
在新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有着极强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企业不再是管理关系清楚。作业流程稳定的组织,而是朝着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有机组织方向努力。强调授权。指令和标准的维持现状“的控制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中受到了严峻挑战,而自主优化和自我调整的改善现状以促进发展“控制思想显然更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现代内部控制由纠偏“向引导“转变是大势所趋。同时,现代内部控制制度也将成为组织改进流程。强化适应能力并使之持续提高的一项管理制度。
二。现代内部控制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内部控制必须由维持现状“向改善现状“转变,由重纠偏“向重引导“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1。控制对象与内容的可控性。控制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对象与内容可控,进而才能通过调整行为标准来改善现状。从理论上讲,控制的对象既包括正在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也包括已经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还有未来将要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这些控制对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控制主体有所不同。对于正在使用或已经使用的资源,它的控制主体主要是员工等具体业务执行者,而对于未来将使用的资源,拥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是其控制主体;二是资源利用效果衡量的模糊性。过去。现在。将来的资源利用效果都会影响一项业务的绩效,而且这种影响大小很难准确区分。这些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也使人们对改善现状以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2。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改善现状是现代内部控制的立足点。在实践中,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局部改善,因为局部改善比较容易计量而且与具体行为直接相关。但局部改善未必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有时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对组织个体而言,总体改善意味着放弃个体利益。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同样影响着控制运行的实际效果。
3。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分布在流程中相互连接的不同环节,各个控制点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其控制效果既受以往完成的活动状况的影响,也对将来状态及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控制过程过分追求责任控制,使每个组织成员只关心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无视处于流程中的下一控制环节所带来的连带效应,必然导致组织内部不协调,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损耗。因此,现代内部控制在立足未来。改善现状的同时,必须考虑整体效果并树立系统观念。
[1][2]下一页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创新【1789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5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