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理论视阈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一方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等正面效应,另外一方面伴随着森林植被破坏。旅游论文网地垃圾。文物古迹破坏。景观污染等外部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严重阻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在于旅游资源的产权制度的不合理。
2外部性理论内涵及其历史沿革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它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1]。按影响效果分,外部性分为负外部性以及正外部性,负外部性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正外部性则反之。
本文主要研究旅游业的负外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旅游负外部性是指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不利影响而未付出任何补偿[2]。
2。1国外研究历史沿革
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若干外部性问题的理论思考。国外方面,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首提外部性理论[3];马歇尔(1890)提出内部经济“。外部经济“的概念[4];后来,庇古在马歇尔的基础上提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指出外部性理论的实质及其解决方法即庇古税“[5];科斯认为在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无需政府干预经济交易,市场是最有效的,形成了科斯定理[6];此外,鲍默尔和奥茨于1988对外部性“进行了全面的概括[7]。
国外外部性理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很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出现相关研究,代表有PeterJohnsonandBarryThomas在旅游研究与政策回顾中阐述旅游业环境破坏问题,涉及外部性和其中的公共物品理论;William等的简介:旅游业替代形式的出现。Emanuel的推动替代形式走向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教训也提及了外部性或旅游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综上研究,主要是以结论性的判断为主,没有深入展开论述。
2。2国内研究历史沿革
国内关于外部性的文章主要是对其理论和概念的阐述和研究评介,最深入的也只是对外部性内在化提供建议[8~11]。在旅游外部性研究中,魏小安,冯宗苏(1993)[12]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匡林(2001)[13]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分别提及了外部性或旅游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旅游经济外部性的表现。特征等内容。
3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性及其危害
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负外部性集中变现为产业过度依赖旅游业。旅游业盲目扩张与超前发展以及旅游外汇的漏损[14]。
对社会的影响,以古镇古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商业化严重(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现在面临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传统文化的丧失)。旅游目的地社会道德的污染。
对环境的影响,负外部性对环境的影响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生产外部性主要指开发者与建设者进行旅游开发所带来环境的破坏。景观的污染。目的地文物的破坏;消费的外部性则表现在旅游者在从事旅游活动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游客对景区环境的污染(比如以初期形式――烧烤出现的农家乐对旅游资源破坏大。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流量大(由于一个旅游景区的基本容量是恒定的,人流量过大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景区拥挤等问题。
4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性及其危害的原因
4。1根本原因:产权的不清晰
经济学认为:无论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可归结为对以外部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新的产权界定问题。而一旦确定谁是新权利的拥有者,即对外部性设置产权,那么就不再有所谓的外部性,外部性也就被内在化了[2]。
产生外部性的根源在于对旅游资源产权的不清导致了市场运作的失灵;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旅游资源本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这导致了旅游资源又是一种公共资源及物品;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公共性的特质必然导致旅游主体对旅游资源的滥用,这样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就产生了。对于旅游者来说,需要支付才能欣赏到美景,但他们买到的只是观赏权,而不是所有权。因此,滥用公共物品招致了拥挤。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
4。2其他原因
4。2。1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不合理
每年的黄金周各个景区都是人山人海,这除了节日人们集中出游之外,还与旅游生产者对景区开发与规划不合理有关。多数景区以游客“为中心,简单的依靠人流的增加推动其门票收入的提高,但是在人流量集中的时间,人流量的过度集中会造成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的破坏,这就带来景区的整体体验感与可看性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活动的外部不经济。
4。2。2可持续发展观需要深入人心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观摒弃了传统的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方式,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不愿从旧的生活方式走出来,无法改变环境意识的浅薄,以生态旅游为例,一般消费者所认为的生态旅游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以至于出现随手扔垃圾,乱涂乱画等行为,这些行为都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旅游业发展外部性内化的措施
5。1根本措施――对旅游产权制度进行创新
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是初级阶段的国情,鉴于此,旅游资源产权也应该多样化,这是促进旅游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然要求。2001年四川省将四姑娘山。三星堆遗址。碧峰峡等旅游地经营权有偿出让,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位旅游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笔者认为比较核心的世界自然或文化资源,应归国家所有,其他旅游资源可以安排私有权。同时要注意对私有权的约束,以免其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多种形式并存,产权主体之间互相促进,既实现旅游资源的合力开发与保护,又最大化了经济效益[14]。
5。2其他措施
5。2。1准确量化旅游环境容量
在转让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之前需要科学地测算旅游地环境容量,因为在许多生态比较脆弱的旅游资源地,由于开发者旅游驱使,其追求游客在量上的扩大,后果是脆弱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地的环境退化,旅游体验的质量下降,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旅游地旅游容量测算的方法以及模型,但是这些方法与模型缺少透彻的理论解释以及相关经验数据作为支撑,致使对旅游地地域容量研究较多,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较少,构建合理的现代产权制度,必须科学地对旅游地环境容量进行测算,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2。2国家干预
国家政府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对外部性行为进行干预,使得外部性问题内在化到发生负外部性行为的经济主体的成本和效益中,从而解决市场在旅游资源有效配置方面的失灵问题[14]。国家干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政策干预。这一政策主要是按照市场规律,通过税收。收费制度。补贴等政策,调整相关行为人的行为,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价格方面的变化,将外部费用计入他们的实际成本,实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一致,促使他们改变行为方式。
(2)行业管制。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来约束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实行发放牌照制度,即旅游经营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在政府发放牌照后方可进行经营;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旅游企业可勒令进行改造,如未及时改造可吊销其牌照。
(3)法律手段干预。政府应加强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的立法。首先,对旅游企业而言,需要建立严格的旅游开发许可证制度。对旅游区内的环境标准量化。旅游区土地利用的区域管制;对旅游区而言,可以规定最多提供的床位数。最多的旅馆客房数和旅馆建筑高度。根据环境容量确定日最高游客数量。限制进入旅游区的车辆数额等。其次,对消费者而言,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有义务,对于随意破坏景区环境和资源的游客,除了教育外,还要进行一定的处罚,以约束其不文明行为。
5。2。3社会道德约束
无论是现代产权制度创新下的市场交易还是公共支出的制度,都难以完全克服针对外部性的客观存在,为弥补制度作用的不足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以提高人们在道德上的自律对于负外部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强化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市场解决负外部性的能力;社会道德约束不仅是约束自己,而且教育人们超越个人利益讲究社会公德。
6结语
外部性普遍存在与经济活动中,在旅游的经济活动中,外部性表现为正的外部性与负额外部性,旅游经济的正的外部性表现在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等正面效应,在本文重点探讨的负的外部性,则表现为产业过度依赖旅游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商业化严重。景区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和景观变化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制度的不清晰,这需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构建多元的产权结构,建立完全的产权交易市场和合理的交易价格,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产权的激励功能,促使旅游经济负外性的内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外部性理论视阈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外部性理论视阈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3508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