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以一次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探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问题,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文化具有论文网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都要求农村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许多农民失去或离开土地,同时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受到极大影响。在快速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城镇,农村许多的传统文化在日益淡化,农村的文化内核正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如何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问题及认同感方面
1。就政府而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政府日益意识到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是需要努力构建与发展的,维护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的责任,这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大事。所以南昌县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2年,南昌县财政投入50万元扶持22个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并计划下半年再扶持36个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南昌县自2012年开始,将文化大院与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相结合,有效整合文化体育设施设备等软硬件资源,以点带面,分步实施。至2015年,全面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文化大院的目标,让广大农村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就村民而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口袋日益的鼓起来了,富了口袋要富脑袋,因而必然的村民的文化需求也会日益增加,村民对村级文化建设是充满期待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0百分号的村民认为国家倡导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是必要的,因为这样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虽然村民在观念上对文化生活表现出关注,但在实际行动变现出一定的漠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5百分号的人会经常去看文化宣传栏,只有5百分号左右的人会参加了本村的舞蹈队,对村里举办的活动也只有10百分号多一点的人会积极响应,绝大多数的人是偶尔去或从不参加。当然不参加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认为活动很乏味,他们不感兴趣。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方面我们也做了调查,发现有近六成村民对村里的文化体育等设施不满意,近五成村民对村里举办的活动不满意,超过的一半的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感到不满意。
(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现有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农村文化设施和场所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由于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里政府建设的文化公共设施有文化站或是文化大院,体育场和体育器材。阅报栏。文化活动室。电影放映室。戏台。老年活动室。广播,有些村落还有寺庙。但是村民使用的较多也就只有体育场和阅报栏,许多人不知道村里有文化站或是文化大院,而我们抽样调查中的文化站也经常是门上一把锁,问附近的村民,村民说文化站门开的很少,可以看出这样的文化站根本起不到传播文化的作用,更多的像是摆设。现有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日益式微,私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工进城,农村日益空心化,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式微,公共文化空间弱化,公共文化生活日益缺失,农村传统的文化生活如传统民俗等正在弱化,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认同感明显降低,农村公共文化的凝聚和整合作用正在日益被消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绝大多数村民家里都有了电视,许多家庭拥有了电脑,不出家门便能知道天下事。70百分号的村民的文娱生活是看电视,45百分号的村民上网,35百分号左右的村民看电影。读书看报以及打牌打麻将。下棋,15百分号的村民跳舞或健身或是唱歌。村民平时接受文化信息的渠道有近八成是通过电视。网络或是报刊杂志,其余则是通过和亲友邻居聊天或是广播里知道的,只有一成不到的人会看村里的公告。从村民的文娱爱好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可以明显的看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私性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农村公共文化日益衰弱,村民聚集在一起除了聊天打牌打麻将下棋之外,没有什么更有意义的文娱活动,最经风靡全国的广场舞确是提供了公共文化生活的桥梁,但传统的一些文化活动如舞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却举办的越来越少。许多这方面的人才在慢慢的消失,村民的审美趣向及品味渐渐在向城里人看齐,而对于扎根于农村的传统文化习惯显现出有意无意淡化甚至漠视的倾向,许多民俗也仅仅是老一辈人看重。(四)农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与城里的文化建设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农民依然比较淳朴善良,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且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难发现,在农民的文化生活当中依然充斥封建迷信思想文化和腐朽没落的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农村的许多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逐渐走向衰落。而在农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比较优质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所以在农村打麻将等赌博活动成为人们闲暇时候的消遣。
(五)管理运作现状
南昌县农村文化建设在管理运作这一块是比较匮乏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村里有近四成民众反映建成的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就没有人管,在有专人管理。维修和服务的村落,也有许多民众反映有人管但管的不好,只有一成多民众认为管理的很好。虽然村里有戏台,但是送戏下乡的次数也是非常少的,有些村几乎一年少于一次,村民的文娱生活非常匮乏;并且村委在文化活动宣传这块做的也不到位,许多村民抱怨根本不知道村里举办过什么文娱活动。在文化人才这一块,南昌县给每个乡镇都配备了文化专干,并且调研中我们发现南昌县的文化专员年龄上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文化专干经常被调用配合乡镇的其他事务比如说计划生育等。文化站干部无法集中精力把大量时间用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一套文化产业投入。管理和文化建设评估等机制,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一)重经济轻文化“的体制原因
仓禀足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廉耻“,长期以来,农村普遍比较贫穷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与城镇,因此一直以来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让农民脱贫致富,从温饱到小康是政府的责任和目标,因此这也或多或少的导致了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发展的关注大大超过了文化的建设。而且发展经济成效快,而进行文化建设却是需要慢慢的精心的培育,从政绩出发,也容易导致部分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由于长期受这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的文化建设一直都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管理运作等方面长期滞后。
(二)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的发展给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阶段的农村的思想状况的总特征是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开放与封闭。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i城镇化进程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他们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有意无意的向城里人靠拢;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被扰乱,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同时,城镇化进程也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由原来的安于贫困的心理转变为要改变现状,许多人已不再满足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在农村也出现了某些程度上的攀比。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特别是体现在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身上。农村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淡出人们的生活,许多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正在日渐消失,特别是农村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令人担忧。他们喜欢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甚于本村的传统文化生活,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正在日益动摇!
(三)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及公共文化资源分配不均
五六十年代我们为了管理的方便,实施了城乡二元体制,这一体制在当时确实使政府在管理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中受益,用户籍制度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体制的弊端正在日益显现,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城乡差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城乡居民享受着不同的社会福利待遇,出现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影响着社会稳定。同时,由于长期的以牺牲农村利益成全城市建设,在文化建设的投入方面也总表现出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相对匮乏,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要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正在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很显然,在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农村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四)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犹如杯水车薪,难以为继。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享有的文化投入也出现双重标准,农村的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比较滞后,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也都明显少于农村经济。医疗。社会建设等。导致农村文化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管理宣传不到位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关于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规定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顺,涉及农村文化生活的科技培训。广播电视。体育设施等部门各行其事,使得农村现存的文化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难以综合有效利用。文化站从建立就对乡镇政府有绝对的依赖性,缺少自主权ii。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乡镇文化干部大多是兼职人员,大多时间他们忙于其他事务,文化专干不专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且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文化专干流动性也较大。许多文化干部其实并不了解农民的想法和需要,对于本地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不甚了解,当然对于本地的文化资源就缺乏深度的挖掘,文化建设浮于表面。四。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二为“方针,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一)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级领导也要正确认识富的含义,农民富裕不仅仅指经济生活富足,更包括精神文化的富裕,富了口袋要富脑袋。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要深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活动的载体,要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软硬件方面根据农民需求完善相关配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经常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增强吸引力,做到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塑健康文明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是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而形成的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动适应农民需要的文化出版物出版发行。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建设,扩大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丰富农民公共文化生活,鼓励农民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习俗,重塑农民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
(三)供给要结合需求,坚持贴近农民生活为原则
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农民的真正的需求,农民喜欢什么样文化活动,农民需要怎样的文化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无论是在社会。经济。生产,还是乡村治理方面,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为农民输送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乡村社区的凝聚力。
(四)增强农村文化自信,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
要建立现代农村文化价值体系,使之与乡土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等价值观念融合,为农民提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文化,特别是为农民提供人为什么活着的根本性说法iii。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村本土文化,鼓励农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文化活动实践中体验本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农民的文化自觉,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通过将传统习俗规范化。规律化举办的方式加深民众的认同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村庄进行文化交流的形式增强本土认同等。加强农村的文化自信,发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文化建设以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以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基础滋养农村大地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们幸福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异于其他世界文明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老祖宗不能丢。
(五)建设一支专职专干农村文化队伍
配齐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专职专干,明确职能,定期考核与培训和考核。县文化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培训,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特别要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艺术积极分子队伍,使他们成为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骨干,并实施激励性措施,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年轻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同时要特别注意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
注释:
i孙玉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的重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ii孙宏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安康学报。2009(3)
iii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研究【664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