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中小學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5302字】

时间:2023-07-01 21:55来源:毕业论文
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中小學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5302字】

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卢玉琳,讲师,安顺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


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卢玉琳,讲师,安顺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29-03

当前,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父论文网母的亲情呵护和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从而弱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造成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的教导。对社会的培育。对别人的帮扶等方面都不懂得感激。珍惜和回报,更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行为上的偏差,有些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数千万之多,且还有不断扩大趋势,当前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对此,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感恩教育,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践行感恩。这对于提高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风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未来人口的素质和促进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虽得到越来越多农村中小学的关注和重视,探索了一些可取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的教育措施不当。未建立长效机制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已成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感恩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场地缺乏。课时不够。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甚至有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多半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而做的表面工作,热衷开展流于形式的活动,无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此外,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心理需求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不够,忽视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使得德育功能弱化的同时也弱化了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感恩教育,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二)感恩教育措施不当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对感恩教育采取的针对性不够,在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形式。主体等方面都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些农村中小学老师往往习惯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有关孝敬的案例,选取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无法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方法上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多采取传统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单调的说服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是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体会不到感恩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活动形式上较为单一,偏重感恩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感恩经验的传授,忽略了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提供给留守儿童亲身体验机会较少;在留守儿童感恩主体上较为单一,开展感恩活动时将感恩对象局限在父母。老师。党和国家,对于监护人。学校。社会。朋友。同学。邻居。大自然。生活。生命等其他对象基本没有涉及。

(三)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农村中小学有效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并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普遍缺乏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例如,对感恩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对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划,未将感恩教育列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德育课程缺少感恩教育等内容;现行的感恩教育评价标准多种多样,未建立统一的感恩教育科学评价机制,以至于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每名学生的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很难衡量感恩教育的效果;没有建立健全感恩教育的保障机制,在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组织机构。课程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方面都无法保障,这些都导致感恩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使得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甚至在某些时段还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培养感恩意识是德育的一个主题,要使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明显实效,就需要采用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取相互整合的方式,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潜移默化来开展感恩教育,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和感恩环境。

(一)在宣传中激发留守儿童的感恩情怀

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摈弃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工作模式,可以围绕感恩的相关主题组织内容,在校内外媒体上大力宣传一些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提高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加强校内媒体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感恩的知识。先进人物和事迹。图片展;在校园广播上播放一些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或播放相关的感恩歌曲。诗歌。散文等内容;印发公益广告。宣传手册。展板。宣传画等形式多样的感恩宣传品。第二,加强校外媒体的宣传力度。在校外的主流媒体网站上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当中,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呵护。第三,开辟感恩教育的新阵地。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感恩教育的专栏,或利用校内网。论坛。qq群。微博等网络工具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挖掘学生身边和社会的感恩案例,刊登一些感恩的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视频,树立典型形象,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说话,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感恩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恩自觉性。学校只有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宣传方式,大力宣扬和引导感恩教育,倡导友爱,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爱的旋律在心中唱响,使留守儿童在爱的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启发和教育,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传递爱的温暖。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多途径自觉主动渗透感恩教育,才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感恩认知水平。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将感恩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用实际案例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当中,挖掘各门课程教材中蕴涵着的感恩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让留守儿童收集和整理有关感恩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故事。散文。格言等资料,阅读感恩励志类刊物,写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等形式,使留守儿童切身体会感恩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机会的话老师可以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以怎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怎样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怎样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以及父母为什么外出务工“。父母外出务工,我该怎么做“等为主题的班会;还可以组织开展感恩箴言“征集。制作感恩卡片。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观看有关感恩教育的电影以及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这样可以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怎样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后,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的辅导报告。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当地教育局。关工委或妇联举办的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报告会;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现身宣讲感恩事迹或进行互动式的活动。这些鲜活的素材比任何教科书上讲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也更能激发留守学生孝敬父母。感恩老师。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情感。

(三)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感恩行为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作为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感恩教育,在实践活动中使留守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首先,培养家庭责任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专门给留守儿童布置一些感恩实践活动的家庭作业,布置他们回家帮助监护人从事洗衣。做饭。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布置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或打电话问候,或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挣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收入,并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的开销,让留守儿童在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中体验干活的辛苦和体会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学会分担。学会关怀和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其次,培养社会责任感。在不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前提下,老师应组织留守学生开展新农村调查。红色文化体验。学雷锋活动。社区服务。法律宣传。环保宣传。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学校的关怀。老师的关爱,在不断成长进步的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成才的自豪,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使留守儿童对感恩“的理解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使感恩情感得到升华。

再次,将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扩大。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感恩对象逐级递进的教育原则,以清明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以感恩父母及亲人。感谢老师及同学。感激祖国及党。感怀先人。感恩自然及社会“等主题主题教育活动,促使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由近及远。由远及深,最终在全面感恩教育中获得成长和长才。

(四)在情感关爱中感受恩情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缺失安全感。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暴力倾向较为严重等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积极开展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心理测查。心理活动。心理体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还应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当中,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其次,引导外出务工家长。监护人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已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架起家长与老师。留守儿童的方便桥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灵情感上的抚慰。

最后,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爱。农村中小学要积极拓展有利社会资源,比如充分挖掘有爱心。有能力。有精力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职或离退休教师。社会爱心人士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特长,担任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义务家长“。义务联络员“。义务辅导员“,结对帮扶,关爱儿童,使留守儿童能享受到亲情和友情健康快乐地成长。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妇联。关工委。共青团以及留守儿童居住地的村委会等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援助资金,共同开展寄宿之家“。农村社区共育“和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等关爱教育模式。只有用真情实感去感化留守儿童,才可以使他们感觉到温暖和被关爱被重视,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它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和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建立健全机构到位。领导到位。投入到位。师资到位。场地到位的感恩教育工作体制;积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探讨,寻求最佳的感恩教育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培养高尚的感恩情怀,进而将感恩情感及信念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和习惯。

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中小學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5302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30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